7.1日本教案5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发展信息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优质的教案,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和体验课堂,以下是就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7.1日本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7.1日本教案5篇

7.1日本教案篇1

第11课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

2、体会中国古代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教学难点:

了解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及部分专业名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一)教师活动: 用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第十一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提出问题:

1、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含义?

2、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形成原因及艺术风貌? (二)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

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二、新课:

(一)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始皇兵马俑

1、教师活动:多媒体形式介绍秦始皇兵马俑

2、学生活动:感受其艺术风貌及魅力。

教师提出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学生:一同学谈观后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发言。 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教师: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那么,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还有哪些呢?

(二)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 教师:欣赏图片 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

结论:内容接近现实生活,反映当时社会背景。 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 陵墓地面雕刻:

汉霍去病墓石刻欣赏,主要介绍《伏虎》和《立马》石雕作品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 教师: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

学生: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风貌,因式造型。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

(三)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教师提出问题:

1、中国四大石窟都有谁,开凿的年代和各自艺术特点。

2、佛教中的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是什么?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1、敦煌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其所在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窟内主体是彩塑。彩塑均为泥质造像,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最高的大佛达33米,最小的菩萨仅10厘米。四周为佛经故事的壁画。

2、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周山麓、十里河畔,主要洞窟有53个,石刻造像尊。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北魏),当时佛教流行,我国的石窟大多从这一时期开始,到唐朝达到高峰。

云岗石窟作为北魏早期佛教艺术的中心,给各地石窟艺术以巨大的影响。

3、龙门石窟座落在河南省洛阳伊水两岸。自北魏至宋代相继开凿,有二千一百多个窟龛,10万尊造像。

龙门石窟以古阳洞和宾阳洞为代表。古阳洞中的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跌坐,面颊丰满,略带微笑,左右胁侍菩萨仪态庄严肃穆。洞内两壁井然有序地排有三列大龛,小龛则数以百计。龛楣、龛额的图饰设计奇制诡异,细致灵巧。宾阳洞中的佛像,西部修长清秀,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意指佛示说法,主尊前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阿难、迦叶二弟子及文殊、普贤二菩萨。窟顶中央雕刻莲花盘,周围有流云,飞天在云中自由翱翔。前壁及南北两侧,有四层精美的浮雕。

4、麦积山石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要的大型石窟,因其拥有自北朝以来千姿百态并各具特色的大量泥塑而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县东南的麦积山上。因山如农村的麦秸垛,因此得名麦积山。该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距今1600余年,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的不断完善,形成一座造像与壁画连续不断、不同时期艺术特征明显的艺术宝库。该窟至今保留大小各种艺术造像7000余尊,古代壁画1000余平方米,大小窟龛194个。

麦积山的泥塑有圆塑、高浮雕、粘贴塑、壁塑四种,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从属约16米的佛像到10厘米的小塑像,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都精巧细腻,栩栩如生。这些塑像把神人格化,生活气息浓厚,令人感到亲切。

(四)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陕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中的彩塑侍女群) 知识要点: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其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这些侍女像的肢体身材比较造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任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三、课堂小结:

1、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 2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 3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

四、课后拓展:

1、不同朝代的菩萨为何各有不同?

2、龙门石窟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你有何感想?

五、板书设计:

第11课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1、雕塑群的杰出代表。

2、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证。 3.四大石窟

7.1日本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由绳子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划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挂图,指认聂将军。

讨论:你了解聂将军的事迹吗?说一说。

教师简介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二、初读指导。

1、默读: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抗日战争中,聂荣臻将军关心和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室,然后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并给生字注音。想一想文章中有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三、精读训练。

1、理解课文第一段。

默读,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理解课文第二段。

理解第二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1、聂将军知道这件事后,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2、聂将军的这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出示相关语句。)

理解第3自然段。

读读,想想,划划,议议:

1、聂将军是如何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的?

2、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聂将军的音容举止的?

(先抱起——找奶吃——慈爱地拉过——亲切地问——

讲读时,指点观察图,加深理解。)

3、通过这些词句的描写,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第4自然段。

1、体会“然而”的用法。

2、聂将军为什么决定把两个日本小姑娘送会日军指挥部?从这件事看出聂将军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理解第5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给自然段分层。)

2、“照相”、“放梨”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

3、小结:这一段通过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一事,表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人道注意精神。

四、作业设计:

一、扩写下列句子。

1、月光洒满了大地。

2、人民热爱周总理。

3、詹天佑是工程师。

4、纤夫拖着货船。

二、缩句。

1、乌鸦的翅膀遮不住太阳的光辉。

2、五颜六色的焰火在天空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

3、这是一条很少有人来往的、树木茂盛的马路。

4、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国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抓住中心句,解决课文重点。

1、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2、读句子。

3、解词“菩萨“。

4、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

5、认真读课文第三小节,划出相关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6、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说一说为什么?

7、背诵第三小节。

8、按第三小节的学法学习2—6小节。

9、认真读课文第2—6小节,划出相关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10、画出描写动作、语言、行为的句子。

11、特别哪些句子让你感动,通过读表现出来。

12、学生自读、评读。

三、感悟。

1、理解“中日友谊的使者“

2、聂将军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为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呢?(学习聂将军的话语和信笺。)

3、用一段完整的话说说为什么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4、课外延伸:如果你是这两位孤女,你会对聂将军说些什么?

四、作业设计: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两个日本孤女(),聂将军(),看到她的伤口(),便马上()。然后,又()女孩。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朋友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好的使者“?

五、板书设计: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救出

关心

感恩

送走

7.1日本教案篇3

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

教材分析

?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3课,新的部编教材对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重编.原人教版教材利用一节课讲述了除中国之外的亚非三大文明古国,而新教材则将其编为一个单元,分三课时,分别讲述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是本单元的第3课,也是世界古代史的第3课.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三部分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古代印度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人类古文明;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创立的影响至今的一种制度;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佛教诞生在古代印度,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的,种姓制度就是其社会根源.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长,精力旺盛,独立性增强,接受新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也趋于成熟,完全具有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但他们还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精力充沛,但不耐久;活泼热情,但不深刻。所以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本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充分利用古代印度文明的魅力—阿拉伯数字的产生;种姓制度的严格规定;佛教艺术的神秘广博等等,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历练,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同学们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印度文明的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印度,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概括古印度文明的变迁:国家的出现,文明的鼎盛时期,文化成就等。

3.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印度种姓制度内容、特点;了解种姓制度的影响。

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佛教的兴起概况和佛教对外传播;初步探究佛教的影响。 教学重点

森严的种姓制度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教学难点

种姓制度的影响和佛教的影响 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学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动力集中于老师一人身上”为“全体学生为主动力”。同时利用ppt增加教学宽度,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以最大可能实现课堂高效。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研习资料,探究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小组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游记》影视图片。

老师:同学们,你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的哪里?

对,是古代印度。为什么大唐帝国要到印度去取经呢?因为古代印度也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印度》。

二、展示学习目标(见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学习有动力。

三、教学流程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11页,完成下列问题:

1.初步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

3.概括古印度文明的变迁:国家的出现,文明的鼎盛时期,

4.了解古印度的文化成就等。

学生:依托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第一部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边学边记,找出上述问题。

教师指导:

1.阅读教材结合图片,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遗址有哪些?

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2.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南亚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

3.印度河流域的国家的出现

时 间:公元前1500年左右;

种 族:雅利安人;

孔雀王朝: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问题思考:想一想 ,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请问: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后教师出示答案:埃及。

公元前1500年,来自北方的白种人自称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小国,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以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

问题思考: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印度文明)

阿拉伯数字计数法由于简便科学便为世界所通用,但是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称为“阿拉伯数字”。

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13页,完成下列问题: 1.掌握印度种姓制度内容、特点; 2.了解种姓制度的影响。

学生:依托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第二部分森严的种姓制度,边学边记,找出上述问题1,探究问题2。

教师引导: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种姓制度内容: 等级名称 社会成员 权利和义务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宗教祭祀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掌握国家军事、行政权 吠舍 农民、牧民

手工业者、商人 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

贫困失去土地者 几乎无权利,受剥削、压迫从事低贱劳动 种姓制度的特点: 1)种姓世代相袭。 2)种姓界限森严;

3)等级低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4)种姓实行内婚。

合作探究:印度的种姓制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 料: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试图消除种姓制度,但结果并不理想。复杂的世袭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出等级森严的阶层。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最近,在孟买附近的巴尔克尔城,法院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族”通婚而杀害4人的迪利普?蒂瓦里等3名男子死刑。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诅咒”。——东方网文章《印破陋习出新招:不同种姓通婚奖励1000美元》

影响: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近代。

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种姓制度,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 在历史上,它为异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印度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被外族征服的历史,其原因与种姓制度造成的整个印度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性和利已性不无关系。它妨碍了印度人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在面临外族入侵时,不能组织起强有力的抵抗力量。

独立以后对各项事业同样产生了不良影响。

过度: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佛教应运而生。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页,完成下列问题: 1.知道佛教的兴起概况; 2.佛教对外传播情况; 3.初步探究佛教的影响。

学生:依托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第三部分,边学边记,找出上述问题。 教师引导:

1.佛教的兴起概况:

时 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2.佛教对外传播情况:利用历史地图,直观展示。 合作探究: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从传统文化、文学、艺术、雕塑等方面试说明。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课堂达标检测

简单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1.下列国家中,推行过种姓制度的有(

a.古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2.印度奴隶社会种姓制度所反映出的实质是(

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

b.四个等级间权力义务的多少

c.严格的等级关系

d.等级间的种族差异

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 ②婆罗门 ③首陀罗 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4.比较亚非文明古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及 其对古代亚非文明的影响?

①自然地理环境:亚非文明古国所处的地区都有大的

河流,具体是埃及的尼罗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恒河和印度河、中国的长江和黄河。

②自然环境的相同之处:位于北纬20°~40°之间。气候湿润, 土地肥美、灌溉便利、宜于农耕,适合人类生存。

③对古代亚非文明的影响:最早出现农业,农业发达;在

世界上最早出现国家,出现奴隶制文明;使亚非成为最早出现 统一国家的地区。 教学反思(略)

7.1日本教案篇4

?日本》精品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图分析日本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

读图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海岸线特点及优势。 会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学会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日本的位置,学会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地震的危害,因而学会如何防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体会到日本面对的威胁和机遇,树立在地震发生时,如何做才是安全而有效的灾难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

读图分析日本的位置。

日本的地形特点、海岸线特点及优势。 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 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如何应对灾难。 【教学方法】

读较分析、方法总结、总结归纳、图片及视频等直观学习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图片: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某国国旗、富士山和樱花。看了这些图片,你会想到哪个国家?(日本)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的邻邦——日本,去看看那里的自然环境吧!

二、新课学习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位置 (1)半球位置

读图,日本主要位于哪两个半球?(北半球、东半球) (2)海陆位置 读图填空:

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西北部隔日本海与韩国、朝鲜、俄罗斯(国家)相望,西南部隔东海与中国相望。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

(3)经纬度位置

读图,说一说日本的经纬度位置。(北纬 °~45°,东经125°~145°) 2.范围

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其中本州是日本最大的岛屿。

3.地形

读图,分析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征?(山地、丘陵广布,平原狭小) 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平原主要分布在哪里?(沿海。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4.面积、人口

日本总面积约万平方千米,相当云南省的面积。总人口约亿。 拓展延伸:

日本平均人口密度:336人/ 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0人/平方千米,所以日本人多地少,因此进行填海造陆。例如,大阪关西海上机场、神户人工岛。

5.海岸线特点及优势

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 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有利影响? 多优良港湾(深水港、避风港),这促进了日本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业的发展以及与国外的联系。

6.多火山、地震 资料卡:地震频繁

日本全国有大小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有80多座,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平均每天约有4次,大的破坏性地震一般2~3年发生一次,被称为“地震之邦”。(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震级级,死亡人数15万。)

多火山的利处: 利处一:旅游

富士山呈圆锥形,山顶常年积雪,山麓樱树成林,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富士山最近一次大规模喷发是在1707年。

利处二:温泉

火山分布地区温泉众多。很多日本人喜爱泡温泉,并成为一种生活习俗。 利处三:火山灰的用处

利于农业生产(火山灰含有多种促进植物生长的肥料物质,是一种天然化学肥料)、火山灰美容。

多火山、地震的弊端: 弊端一:影响交通

2011年1月26日,日本九州岛新燃岳火山持续喷发。受大量喷发的火山灰的影响,当地航班大量延误,部分道路禁止车辆通行。

弊端二: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活动:读图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减灾措施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日本传统的民居,多使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每年9月1日,日本全国上下动员起来,举行大规模防震学习。 拓展延伸:日本还采取了这些措施

先进的地震预报系统(使用先进的地震预报系统,在地震来前10秒发出警报)、配备防震应急箱。

3.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加强防震教育,提升民众的自救能力,提高建筑的抗震标准等。

拓展延伸:视频:当地震发生时,如何防震 拓展延伸:地震发生后如何自救

a、被压埋后,如果能行动,应逐步清除压物,尽量挣脱出来。

b、要尽力保证一定的呼吸空间,如有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注意外边动静,伺机呼救。尽量节省力气,不要长时间呼喊,可用敲击的方法呼救。

d、尽量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特别注意:被压埋后,要坚定自救的勇气和信心,精神不能崩溃 【课堂练习】

1.日本与我国一水之隔,这里的“一水”是指(d) a.日本海 b.渤海 c.黄海 d.东海

2.日本的地形以(b)为主

a.高原、盆地 b.山地、丘陵 c.平原、山地 d.盆地、丘陵 3.日本国的象征是(b) a.乞力马扎罗山 b.富士山 c.安第斯山 d.太行山 4.日本四个大岛中,面积最大的是(c) a.四国 b.北海道 c.本州 d.九州

5.当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是(b)

a. b. c. d.

?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位置、范围、组成、海岸线特点以及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多火山和地震对日本的影响巨大。) 【作业布置】

1.日本主要由哪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 2.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如何做? 【板书设计】

日本(第1课时)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位置 范围 地形 面积、人口 海岸线特点及优势 多火山、地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了学生在震发生时,如何正确防震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7.1日本教案篇5

第____ 周

_____月 ______ 日

星期_______

第_____ 节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教案改为学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明治维新发生背景的部分史实:德川幕府专制统治,“锁国令”,19世纪50年代被迫开关并签订不平等条约,倒幕运动等;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明治维新的性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使学生逐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内因、外因等范畴全面思考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的明治维新,使学生感悟开放使社会发展、改革使社会发展的道理,感悟历史机遇把握恰当与否同国家发展之间重要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

难点:如何理解日本是近代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天皇统治阶级傀儡阶级矛盾激化,下级武士将军和农民起义不断,特别是把持政权矛盾以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起义大名武士被统治阶级分化对将军不满,同商人、新兴地主接近商人、高利贷者新兴地主手工工场主、新兴地主倒幕派返回农民、手工业者雇佣劳动者思考1:从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思考,回答、、、(师)总结并切换幻灯片 (师)导入倒幕运动的幻灯片

1 第____ 周

_____月 ______ 日

星期_______

第_____ 节

二、倒幕运动?

1、幕府统治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地主力量增强内因:统治危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列强入侵,危机加剧外因:民族危机

3、倒幕运动:伏见鸟羽战役黑船事件

三、明治维新

1、内容政废藩置县,废除封建领主制,削弱割据势力。治废武士制度,实现“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消灭武士阶层。经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济统一征收地税。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文化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人才思考辨析:如何理解与认识明治维新?中国有无类似的现象? (生)思考,回答、、、(师)总结并切换幻灯片

导入仓岩使节考察团

(师)指导学生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

2 第____ 周

_____月 ______ 日

星期_______

第_____ 节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掌握较大实权倒幕派掌握政权后,全面有效的改革列强忙于镇压亚洲其他国家革命,无暇干预 (师)引导学生思考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 (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

资产阶级改革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对外扩张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随堂练习】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

二、倒幕运动

三、明治维新

?课堂小结】具体见课件

?课后作业】简述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历史影响?

?课后反思】应增加讨论环节,让学生对明治维新的认识应该实现

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7.1日本教案5篇相关文章:

7.1幼儿活动总结推荐7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案5篇

幼儿园教案小班艺术教案5篇

幼儿园教案小班艺术教案优质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案精选5篇

认识数字5教案5篇

认识数字5教案通用5篇

节气小满教案5篇

制作风筝教案5篇

绘本《窗》教案5篇

7.1日本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