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事迹的书写,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成就和进步,撰写事迹材料对于提升我们的个人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就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00后先进人物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00后先进人物事迹篇1
他带领职工提前介入工作的新线在联调联试中设备检测优良率居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茅,为xx首条高铁如期开通提供了可靠保障。近5年的工长生涯,他所在的班组实现设备零故障、安全零事故。
姜xx
1979年出生,壮族,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供电段xx供电三车间技术员,获得全路优秀共产党员、xx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等荣誉。
他叫姜xx,是xx供电段xx供电三车间技术员。这些年,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潜心钻研供电专业技术,逐渐成长为段里的“技术大拿”,先后获得多项荣誉。
责任是一颗种子
在他心中找到一片沃土
今年41岁的姜xx出生在xx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的一个铁路家庭,父亲是一名巡道工。他的家就在铁路边上。
无论寒暑春秋,无论白天黑夜,只要轮到姜xx的父亲上班出巡,他就从不缺席、从不迟到。下大雨时踽踽而行的身影、烈日下被晒得通红的脸庞、半夜三更的敲门声,这一幕幕仿佛被时间的刻刀雕刻在姜xx的脑海里,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不曾磨灭。
从记事开始,姜xx脑海里都是父亲拿着防护旗,在线路上风里来雨里去的样子。那时,他的心被一种难以言说的东西触动了。长大后,姜xx才明白,这种东西叫作责任。它像一颗埋在姜xx心里的种子,伴随着他的成长而生根发芽长大。
2003年底,姜xx从部队退役后,毫不犹豫投身铁路事业,选择了较为辛苦的工务专业。父亲是干工务的,在他看来也算是子承父业。没想到工作一段时间后,为满足黔桂线电气化工作的需要,姜xx被分配到了供电专业。这意味着刚学会工务,他又得重新再来。不服输的热血涌了上来,姜xx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努力学习新知识。
第一次爬上15米高的电线杆,姜xx双腿是颤抖的。为克服心理恐惧,他就多爬多练。线索绑扎是电力工的必备技能,但是绑扎方式多,每种绑扎方式用途又不同。为尽快掌握这项技能,姜xx一有时间就拿着两指粗的铝绞线到电线杆上进行绑扎练习。由于频繁练习,姜xx双手磨出大大的血泡。血泡破了,铝绞线摩擦双手长出的新肉,引起钻心的痛。姜xx咬咬牙,继续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后来入职前的技能竞赛中,姜xx考出优异成绩,顺利入职xx供电段。当时有近90人参加竞赛,3人被评为优秀学员,姜xx就是其中之一。“服从组织安排,不打折扣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任务,这是我的本分和责任。”姜xx的话掷地有声。
拓荒是一种乐趣
在他手下找到一片乐园
作为一名供电新人,姜xx努力学习接触网的检修保养知识。当时,工区有3名从其他单位抽调过来的有接触网检修经验的老师傅。姜xx每天一上班就紧跟在他们身后,仔细观察他们如何处理故障,积极吸取经验,补足自身短板。
在一次故障排查中,姜xx从老师傅那里学到,平时工作中要注意留心线路两侧的环境,对有可能发展出潜在安全隐患的处所做到心里有数,一旦接触网发生故障可以快速定位故障地点。对于接触网互磨问题,课本里虽说把上面的接触网线抬高就能解决,可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还需微调吊弦线。姜xx领悟到,理论与实作是有差距的,工作中要灵活变通。
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姜xx凭着聪颖好学很快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在2011年xx供电段举行的技术比武中,他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因为业务过硬,姜xx不久后当上工区班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兵头”。
2013年,xx高铁建设结出累累硕果,一批新线在当年年底开通运营。当年6月,xx供电段提前介入柳南高铁进德至水涧正线172公里高铁接触网设备安装调试工作。这是xx首条高铁线路,为做好新线提前介入工作,xx供电段向全段发出“招贤令”。
一向喜欢挑战的姜xx获悉此事后,跃跃欲试。他再三思考,看到自己所在的宜州接触网工区近两年没有因检修养护不到位导致设备故障,各项工作平稳有序,便向上级申请参加柳南高铁的提前介入工作,并获得批准。
“组织在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姜xx发自肺腑地说。他放下在普速铁路学到的一身本领,带着此前在衡阳脱产学习的高铁接触网相关业务知识,来到来宾北接触网工区担任工长,和其他7名职工在高铁领域展开新一轮的开疆拓土。
万事开头难。当时来宾北接触网工区还没建好,他们就跟施工单位一起租住在附近的民房。民房低矮,没有空调,暑天蚊虫多,他们经常被叮得满身包。其实姜xx的家就在几公里外,但为了方便与施工单位沟通、解决接触网施工问题,他与大伙儿同吃同住。
提前介入工作,主要就是把好接触网施工质量关,在高铁开通前消除隐患。每天一早,姜xx带上水和干粮走上线路,利用望远镜等辅助工具,徒步地毯式检查接触网设备,大到施工工艺,小到每一颗螺丝钉,都要全方位、无死角检查。半年时间里,工区管内近200公里线路他来回走了两遍,平时一双能穿半年的工作鞋换了4双。
磨砺是一种味道
在他口中咀嚼出一阵香甜
高铁开通后,更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接踵而至。由于柳南高铁是xx局集团公司接管的首条高铁,接触网维修养护和故障处理没有经验可借鉴,一切几乎都是由身为工长的姜xx带着班组职工慢慢摸索。
温度变化对接触网棘轮补偿装置的影响过大,是柳南高铁开通运营初期姜xx遇到的较为棘手的难题。在未达到当地最高气温时,小轮缠绕圈数已经超过4圈,超出了棘轮2。5圈的正常运行范围,存在安全隐患。为确保棘轮补偿装置正常运行,姜xx带领班组职工多次到现场观测、记录补偿装置运行时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并根据设计方案制定了2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及时处理了管内26处棘轮补偿装置的潜在隐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宾北接触网工区管内高铁设备由于地处雷害多发区,每到雷雨季节,接触网馈线跳闸、绝缘子被击穿等情况在所难免,直接影响高铁接触网设备安全。对此,姜xx向上级申请加装避雷线,与班组职工连续鏖战16个“天窗”,对柳南高铁进德Ι场至来宾北间5。5公里避雷线试验段进行安装改造。自2015年11月改造完成后,这一雷害最多的区段至今没发生过因雷击造成的接触网馈线跳闸。
工作中,接触网设备出现的各类疑难杂症考验着姜xx;生活上,工区艰苦的条件对这个“兵头将尾”也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来宾北接触网工区刚成立时,四处杂草丛生。为改善工区生活条件、让职工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姜xx带领大家利用业余时间清除杂草,开垦出菜地、养殖场、花园、鱼塘,很快将工区改造成瓜果遍地、鸟语花香的“和谐家园”。
由于工作繁忙、业余时间又忙着打理工区,有一段时间,姜xx数月没回3公里外的家,妻子来他工作的地方“查岗”。看着怒气冲冲的妻子,姜xx什么也没说。见此情形,工区职工拿出近几个月姜xx的跟班记录和作业票给她“审查”,并带她参观工区的花园式大院。
在“人证”“物证”面前,妻子怒气渐消,但还是对姜xx抱怨:“什么时候你把咱们家收拾收拾,搞得跟你们工区一样好,我就没意见了。”
“把工作当事业,把工区当家,把设备当亲人,这就是姜xx。”xx供电段主管高铁接触网专业管理及生产组织工作的副段长杨国栋这样评价他。
曾有人问姜xx,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值得吗?姜xx看着安全生产天数,脸上浮现出幸福的微笑。如果说磨砺有味道,那一刻,想必他尝到了世上最甜的蜜。
在姜xx全身心的付出下,来宾北接触网工区安全生产稳定,职工生活和谐。2016年,工区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奖杯。
2018年,不断进取的姜xx通过干部竞聘走上技术员的岗位。在组织安排下,近两年他先后为新成立的宜州供电车间、首条开展达标线建设的柳南高铁提供技术指导,一如既往地啃最硬的骨头、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哪里最困难,就派他去哪里。只要他在那里,组织就放心!”杨国栋深有感触地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00后先进人物事迹篇2
中共中央__、__、__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张富清在部队,保家卫国,奉献勇敢,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到了地方,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他奉献的是默默奋斗,淡泊名利。奉献是张富清的灵魂,张富清是奉献精神的使者。新时代,我们要学习张富清奉献精神,凝聚新时代奋斗力量。
学习张富清的坚守初心。革命战争年代,勇敢冲锋;和平时期,不怕偏远。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永远是奉献、奉献、再奉献。在张富清身上,奉献就是底色,奉献就是追求,奉献就是梦想。深藏功名,坚守奉献,这就是新时代我们奔跑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奔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精神是奔跑的营养,奔跑有奉献,奔跑有力量,有速度。新时代,我们都在奔跑,我们应该用奉献精神去奔跑,奔跑出一个辉煌的成绩。
学习张富清的不改本色。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地方,张富清始终保持着一个英雄的本色,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没有任何个人的名利,甚至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这种本色很淳朴,很洁白,没有任何私欲,没有任何功利。这样的英雄本色最伟大,最可贵。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英雄本色,才能创造中华民族伟大成就的
色彩斑斓。我们从张富清身上看到了生活中的无数活雷锋,看到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这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是中华民族力量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追梦的强大能量。
张富清是奉献精神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好榜样,我们要见贤思齐,万众一心,无数中华儿女的奉献精神凝聚起在一起,就是新时代的奋斗强大力量,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能量。学习张富清奉献精神,凝聚新时代奋斗力量,这是新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必须担当。
00后先进人物事迹篇3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自6月17日发射以来,“出差三人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轨生活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他们身体状况怎么样?如何确保身体健康?太空生活又有哪些新鲜事?这不,最新一季的“太空生活”剧透来了,看似普通的每一件小事,可都不简单!
“自助式”体检和常规锻炼 确保航天员身体健康
关灯睡觉?“摸黑”只为眼底检查
许多全身性疾病往往发生眼底病变,如高血压、肾脏病、糖尿病、某些血液病等,眼底检查宜在暗室中进行。
在太空中,眼底检查作为航天员医监医保工作的重要项目,有利于对航天员身体状况进行实时跟踪。特别是航天员已经在太空中生活了一个多月,可能会出现一些空间病症状,“体检”就成为了更加重要的工作。
随后,汤洪波为聂海胜也进行了眼底检查,从三人交流的表情来看,他们的身体状况应该是令人满意的。
热水泡脚?其实是在做骨密度测试
航天员在轨生活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名为“骨丢失”的空间病理现象。随着在失重环境下生活得越久,航天员的骨密度也会逐渐下降。如果不加以综合干预,甚至可能有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对抗“骨丢失”,是空间站建设期间航天员和地面科技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骨密度测试需要将脚伸进测试机中进行检测。检查完后,聂海胜用纸巾擦拭脚部,好像是刚洗完脚,颇像我们平时睡前的准备工作。
00后先进人物事迹篇4
战场上舍生忘死、报效祖国,和平年代坚忍不拔、无私奉献,近日,朱彦夫的精神让山东青年学子“热血沸腾”,纷纷表示要学习“时代楷模”,努力成才报国。
济南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辛宁说,她在朱彦夫身上看到了很多不可能的可能。“朱彦夫用信仰撑起了他的极限人生,同时也用信仰感动着当代年轻人。想想朱彦夫,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大学给我们创造了好的学习机会和环境,我们不能就把它浪费在上网、睡觉、逛街上,好好利用时下拥有的一切,书写人生的辉煌。”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学院组织700余名在校生观看了朱彦夫事迹。5个自习室里座无虚席、鸦雀无声。
李颖同学说:“朱彦夫为国家担当,历尽挫折而不放弃,配得上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称号。”
制药1301班王浩同学表示:“朱彦夫同志作为一名战斗英雄、伤残军人,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我要以朱彦夫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增光添彩。”
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深深震撼了山东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大学生记者协会杨准说:“当听朱彦夫说‘很羡慕那些能自由读写的人’时,我感到既汗颜又幸运。我很久都没有拿起一本书来细细阅读了。我有健全的身体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一切,幸运的是当我得知该珍惜这一切的时候还不算晚。”
山东理工大学校学生会主席谭晓爽说,“朱老经历了那么多困难,仍能坚强面对,值得我们学习。任何不能击垮我们的困难都是我们继续前行的阶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奋斗。观看了朱老的先进事迹,其实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叩问:你还有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你最初的梦想呢?我们应学习朱老的精神,从中积极吸取茁壮成长的养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感想》,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00后先进人物事迹篇5
为了实现教乡亲们学文化的目标,朱彦夫腾出自家的一间堂屋,用母亲做寿材的木板做成书架,买了200多本书,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图书室。随后,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里常常要艰难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给村民上课。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来都费劲,没手没脚的朱彦夫不知在夜间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的8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开始带领张家泉村的村民们砌石垒堰、改天换地,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治理了3条大山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
1960年开始,朱彦夫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9口水井,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绘制图纸,带领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长的灌溉渠。同时,又成立了村林业队,建起40亩苹果园、10万株的花椒园、2万株的桑树园。如今的村民,单是果树每年就能收入几万元,生活富足,原来贫穷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他与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朱彦夫自知年事已高,体力不支,主动辞去干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英雄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开始了另一场战斗。
他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参考书,说:“我是二十六军的战士,我要替连指导员完成他的遗愿,把战斗经历写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殊死搏斗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朱彦夫写书有多大困难。残疾的身体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用嘴衔笔、双臂抱笔、单臂绑笔,三种方法交替使用。写不了几个字,眼睛就疼得难受。他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
另一个拦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为了写成这本书,他舔烂了4本字典。由于日夜煎熬,他的视力持续下降,原来的伤口发炎,心脏病加重。不论医生怎么劝、家人怎么拦,他始终笔耕不辍。
熬过了严冬,熬过了酷暑,经过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人们说朱彦夫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而迟浩田将军则说,朱彦夫就是活着的“钢铁战士”!
?极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全国各地纷纷邀请他去作报告,在淄博市的一场报告会上,朱彦夫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当场晕倒在讲台上。经抢救治疗后,虽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却从此瘫痪,没了知觉。英雄永远是英雄,他硬是撑着病体,经过几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朱彦夫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极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朱彦夫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书记的亲切接见,朱彦夫说,这种荣耀和幸福,他终生难忘!
00后先进人物事迹篇6
有这样一位院长,疫情发生以来,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疫情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内从早到晚不停地处理各种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时58分,一个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线不懈抗争的白衣战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刘智明。
走进刘智明生前的办公室,他的工作证和围巾还挂在墙上。许多同事直到现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在这次应对新冠疫情疫情中,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疫情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月21日,刘智明去市里开会接到任务,要接收499名新冠疫情病人,人数仅次于金银潭医院。而武昌医院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完成院区改造和病人的转运。
不眠不休的三天,刘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医院是综合性医院,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物资,每一件事都需要刘智明协调。
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结果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的核酸结果确诊为阳性。在icu里,刘智明的身份变了,可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却没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一会儿问病人收进来了没有,一会儿问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没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却说:“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并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复出院,再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丈夫感染后,她曾想过赶过去照顾病重的丈夫,然而,刘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线,把她留在岗位上,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2月14日,刘智明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抢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斯人已逝,在刘智明所带领的武昌医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疫情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00后先进人物事迹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