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中获取有益的心得体会,不断提升自己,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思想的过程,以下是就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陕建梁家河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陕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1
当看到习近平住过的土窑洞,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听老一辈同志介绍着习近平的感人事迹时,我脑子里的画面尤为清晰,仿佛就像在聆听着昨天发生的故事。
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是当年下乡插队7年的地方,也是他和村民们一起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地方。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我有幸参加赴梁家河学习近平考察活动。
3月25日,带着激动而期盼的心情,我跟随考察团一行从赣州出发,经过在火车和汽车上连续颠簸20多个小时后,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在考察团的组织下,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学习近平考察之行。
在梁家河期间,我们认真参观了习近平当年插队时住过的窑洞、土炕和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淤地坝,依次拜访了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梁玉明,与习近平一同入党的农村党员、时任生产队长石玉新,考察学习近平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现场点——骨干淤地、村党支部及村史馆建设、梁家河苹果专业合作社、山地苹果园、移民安居工程和正在兴建的知青体验园等,并在习近平住过的窑洞前,与梁家河党员干部一同交流革命老区扶贫攻坚、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的体会。
当看到习近平住过的土窑洞,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听老一辈同志介绍着习近平的感人事迹时,我脑子里的画面尤为清晰,仿佛就像在聆听着昨天发生的故事,深深地感受到梁家河群众对习近平真挚的情感。
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经过此次学习近平考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回到村里后,我要第一时间组织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近平的感人事迹,以及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一代代梁家河人拼搏创业的精神和加快脱贫致富的经验做法,让大家思想接受洗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同时,结合本村实际,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充分利用三送工作平台,做实、做细精准扶贫工作,让双江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今后的日子里,不管我身在何处,从事何种岗位,面临多大的困难,我都坚信人定胜天付出就有回报,这是我在梁家河学习近平考察的深刻体会。
陕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2
梁家河,这个延安曾经的偏僻落后小山村,也是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3月25日,我满怀期待和向往,与全市的其他14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一道,前往梁家河村考察学习。
通过参观学习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增长了见识,激发了思考。在这次学习中让我记忆尤深的就是40多年前习带领社员建成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站在这口沼气池旁,我仿佛看到了习怀着极大的勇气与魄力,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群众谋福祉的场景,以及梁家河村民满脸幸福的笑容。
当年,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和照明是生活的最大问题,当了解到沼气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专门借钱到四川考察学习,回来后就带领社员修建了这口沼气池。直到离开梁家河村前,共修建了22口沼气池。
一口口小小的沼气池,看似小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一个勇敢的创新,它极大地方便了梁家河村民的生产生活,点亮了梁家河村迈向新生活的第一簇火光。
为了群众敢做敢为、敢于担当、敢于吃“第一口螃蟹”,为村民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将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里。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村官,我们肩负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要时刻以习为榜样,敢于解放脑子想、放开胆子闯、团结群众干,在服务群众中不拈轻怕重,不怕丢面子,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最受群众欢迎、最能给群众带来实惠和最迫切的具体工作做起。
我要切实担负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时代责任,引进现代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努力办好村里的“双带致富”基地,带领贫困群众早日摘掉“贫困帽”。
陕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3
大学生村官学习梁家河的心得体会一: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有一颗扎根基层、不怕艰苦、敢于拼搏的心,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在基层工作中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成就一番事业。
梁家河,是习挥洒了7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读懂人生、读懂农村、读懂中国的启承点。这次考察学习的经历,也将是我认识农村、谋划农村事业的新起点。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如何做好村党支部书记,如何打开局面带领村民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等,我一路学习、一路思考。
一是群众的信任建立在干部对群众充满深厚的感情上。习对梁家河人民感情深厚,他曾经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梁家河插队时,他一开始很怕村里人到他们知青的炕上来,后来却请村民到自己的炕上坐、谈天说地,和村民一块吃、一块住、一块上山下地,以此和梁家河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二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有助于在困难面前打开局面。当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一直想找到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偶然的机会他在《人民日报》头版看到一条消息,就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他认为要解决梁家河缺煤少柴的问题,就要搞沼气。随后组织人到四川去学习,学成之后在梁家河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池。这种既切合实际,又能破解现有的难题和困境,能够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的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我想通过这次学习,我应该大胆地放开思路,结合实际找出打破僵局的科学方法。
三是坚定的信念使我们明确奋斗方向成就一番作为。在梁家河时,因为家庭的原因,先后10次递交入党申请书,都未获批准。但是他不气馁,最终入党并成为了梁家河大队书记。7年在黄土地上的历练,使习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这一信念支撑着他走向最高政治舞台。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有一颗扎根基层、不怕艰苦、敢于拼搏的心,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在基层工作中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成就一番事业。
大学生村官学习梁家河的心得体会二: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赵正永书记关于“全省上下要把学习好贯彻好重要讲话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的要求, 7月3日由厂纪委监察室组织我厂部分中层以上领导赴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参观学习。
参观中了解学习了等15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先进事迹。感受到了梁家河村历届村“两委”会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化。参观中大家还仔细阅读了同志先后给梁家河村民的4封回信,深深感受到了习对梁家河村民的牵挂和感恩,以及寄予的厚望,特别是听了村党组织负责人和乡亲们详细讲述习在20xx年2月13日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的感人细节更使大家深受感动。
参观学习结束后,大家表示深受教育和洗礼,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做干部一定要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是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他在短暂的7年当中用心与群众交往,用生命在劳动,努力改变山村的面貌。 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1975年10月7日,我要上清华大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村上杀了一头羊,家家户户来代表和我话别,并送我临别纪念——笔记本,第二天早上,我睡起来推开门,外边站满了乡亲们,那一刻我哭了。”在看到这一段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习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厚重的情谊,这也让我们大家更加的敬佩和喜欢这个人——习。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1993年、20xx年习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20xx年延安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习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生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饱含大爱深情。
从你我做起,自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做到了回报和答谢呢?说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感到很惭愧。所以,从今天做起,你我都要向习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容和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
大学生村官学习梁家河的心得体会三:
一、学习梁家河的背景
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同志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落户,担任近两年大队支部书记,期间,团结带领梁家河大队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拼搏奋斗,以顽强意志战天斗地,改变落后面貌。可以说梁家河村的变迁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艰苦奋斗、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在梁家河这片黄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加快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赣南仍然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落实《若干意见》、加快脱贫致富任务十分繁重,尤需艰苦努力、坚韧拼搏,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扎实实推进扶贫攻坚和振兴发展。瑞金作为革命老区,也同样肩负着扶贫攻坚奔小康的时代重任。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要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与学习梁家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凝聚奋进动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创新思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大力学习弘扬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深学、细照、笃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加快扶贫攻坚、推进振兴发展注入不竭内生动力。
1.坚定信念。同志以对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做实事”的执着追求,带领梁家河人搏击贫困、艰苦创业,在这里挥洒了浸透忠诚与实干的火热青春。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矢志不移,克难奋进,让赣南老区人民尽快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生活。
2.一心为民。同志在梁家河村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永葆“立根原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群众视如亲人、饱含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把人民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3.艰苦奋斗。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学习梁家河,就是要用好《若干意见》政策机遇,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推进精准扶贫,促进扶贫攻坚,全面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4.实干担当。同志从梁家河村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牢记“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坚持讲实话、用实劲、干实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5.敢为人先。在同志带领下,梁家河村的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学习梁家河,就是要“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6.廉洁奉公。同志在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深深地影响了一届届梁家河村党支部班子。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恪守“三严三实”要求,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一碗水端平”,不搞优亲厚友,不与民争利,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公平公正公开取信于民。
三、以学习梁家河为动力加快扶贫攻坚步伐
1.切实提振扶贫攻坚精气神。通过开展宣讲报告、巡回展览、专题讨论、主题征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提振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干劲和扶贫攻坚的精气神,营造扶贫攻坚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2.着力培育扶贫攻坚“领头雁”。坚持从培养选拔、教育培训、责任监督、激励保障等环节入手,进一步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的素质能力,激发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着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切实当好村党支部的“领头雁”、“带头人”。
3.加快锻造扶贫攻坚生力军。从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特别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社区)和省、市定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名誉书记和书记助理、主任助理、发展顾问等职务,让他们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4.不断凝聚扶贫攻坚合力。用好“三送”工作平台,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结对帮扶贫困群众,进一步办好民生实事;集中力量打造精准扶贫工作示范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返乡创业青年创建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休闲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陕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4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有一颗扎根基层、不怕艰苦、敢于拼搏的心,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在基层工作中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成就一番事业。
梁家河,是习挥洒了7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读懂人生、读懂农村、读懂中国的启承点。这次考察学习的经历,也将是我认识农村、谋划农村事业的新起点。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如何做好村党支部书记,如何打开局面带领村民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等,我一路学习、一路思考。
一是群众的信任建立在干部对群众充满深厚的感情上。习对梁家河人民感情深厚,他曾经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梁家河插队时,他一开始很怕村里人到他们知青的炕上来,后来却请村民到自己的炕上坐、谈天说地,和村民一块吃、一块住、一块上山下地,以此和梁家河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二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有助于在困难面前打开局面。当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一直想找到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偶然的机会他在《人民日报》头版看到一条消息,就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他认为要解决梁家河缺煤少柴的问题,就要搞沼气。随后组织人到四川去学习,学成之后在梁家河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池。这种既切合实际,又能破解现有的难题和困境,能够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的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我想通过这次学习,我应该大胆地放开思路,结合实际找出打破僵局的科学方法。
三是坚定的信念使我们明确奋斗方向成就一番作为。在梁家河时,因为家庭的原因,先后10次递交入党申请书,都未获批准。但是他不气馁,最终入党并成为了梁家河大队书记。7年在黄土地上的历练,使习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这一信念支撑着他走向最高政治舞台。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有一颗扎根基层、不怕艰苦、敢于拼搏的心,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在基层工作中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成就一番事业。
陕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5
梁家河之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习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习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赣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第三,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通过学习习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念。
陕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6
一、学习梁家河的背景
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同志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落户,担任近两年大队支部书记,期间,团结带领梁家河大队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拼搏奋斗,以顽强意志战天斗地,改变落后面貌。可以说梁家河村的变迁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艰苦奋斗、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在梁家河这片黄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加快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赣南仍然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落实《若干意见》、加快脱贫致富任务十分繁重,尤需艰苦努力、坚韧拼搏,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扎实实推进扶贫攻坚和振兴发展。瑞金作为革命老区,也同样肩负着扶贫攻坚奔小康的时代重任。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要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与学习梁家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凝聚奋进动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创新思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大力学习弘扬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深学、细照、笃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加快扶贫攻坚、推进振兴发展注入不竭内生动力。
1.坚定信念。同志以对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做实事”的执着追求,带领梁家河人搏击贫困、艰苦创业,在这里挥洒了浸透忠诚与实干的火热青春。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矢志不移,克难奋进,让赣南老区人民尽快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生活。
2.一心为民。同志在梁家河村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永葆“立根原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群众视如亲人、饱含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把人民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3.艰苦奋斗。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学习梁家河,就是要用好《若干意见》政策机遇,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推进精准扶贫,促进扶贫攻坚,全面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4.实干担当。同志从梁家河村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牢记“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坚持讲实话、用实劲、干实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5.敢为人先。在同志带领下,梁家河村的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学习梁家河,就是要“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6.廉洁奉公。同志在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深深地影响了一届届梁家河村党支部班子。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恪守“三严三实”要求,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一碗水端平”,不搞优亲厚友,不与民争利,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公平公正公开取信于民。
三、以学习梁家河为动力加快扶贫攻坚步伐
1.切实提振扶贫攻坚精气神。通过开展宣讲报告、巡回展览、专题讨论、主题征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提振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干劲和扶贫攻坚的精气神,营造扶贫攻坚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2.着力培育扶贫攻坚“领头雁”。坚持从培养选拔、教育培训、责任监督、激励保障等环节入手,进一步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的素质能力,激发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着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切实当好村党支部的“领头雁”、“带头人”。
3.加快锻造扶贫攻坚生力军。从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特别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社区)和省、市定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名誉书记和书记助理、主任助理、发展顾问等职务,让他们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4.不断凝聚扶贫攻坚合力。用好“三送”工作平台,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结对帮扶贫困群众,进一步办好民生实事;集中力量打造精准扶贫工作示范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返乡创业青年创建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休闲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陕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7
真正在基层、在群众中扎下了根,就不会孤单,人生有了梦想,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就像习讲的:“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近日,市委组织15名农村党支部书记赴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学习考察。近日,赣州经开区黄金岭街道办事处大坪村党支部书记刘芳接受记者采访,讲述她赴梁家河村学习考察的经历。
“延安,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梁家河村是曾经工作、生活了7年的地方,那里给了最初的信念,是的第二故乡。出发前,同事们都嘱咐我要把学习心得与他们分享。”一见面,刘芳就迫不及待地与记者分享。
“梁家河村是一个名字里有河却极度缺水的小山村,村子沿山而建,黄土高原沟壑之中的一孔孔窑洞就是村民的家。”刘芳说,尽管节令已经过了春分,但连绵的黄土高原依然是冬天的面貌。山野里草木枯黑,一片荒凉,这是黄土高坡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在这个极度偏远、干旱的小山村里,却留下了的点点滴滴。“在村史馆,我看到很多与村民们、知青们的合影和在离开后给村民们的一封封‘家信’;在知青淤地坝上,我看到当年带领村民征山治水、搏击贫困,根据梁家河特殊地形,在沟道中间拦坝蓄水,既保持水土,又增加耕地面积的创举。我感到震撼和钦佩。”刘芳说。
刘芳看到挂在墙上的照片,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总是快乐地笑着。做任何事情,他总是积极乐观,与民同乐,想方设法,为群众改善生活谋福利。她由衷地感受到,真正在基层、在群众中扎下了根,就不会感到孤单,人生有了梦想,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就像讲的:“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相比梁家河,我所在的大坪村各方面条件都要好一些。可在加快经济发展、加强社区建设管理等方面依旧面临很多问题。我常常觉得力不从心,不知所措。”刘芳说,在梁家河那样的边远农村,一干就是7年。扎扎实实沉到一线,带领村民打井、打坝淤地、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开办代销社等一批实事好事,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这让我由衷地感到,只要你把群众当父母,群众一定会把你当儿女。”
在参观知青旧居时,刘芳看到,在窑洞墙上,至今挂着习的珍贵文件影印件。由于习家庭背景特殊,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最终成为一名优秀党员。看到这些,让刘芳扫去了眼前的迷茫。
“梁家河之行让我很受教育。作为一名新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大学生村官,我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培养,要坚定信念,把自己当作一颗种子,在群众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并深深扎根基层,争做梁家河村式好支书,村民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积极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水平,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刘芳说。
陕建梁家河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
★ 心智心得体会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