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经验的教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层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就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1周年,60多年前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请看屏幕,(播放二战战事录像)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生说)
师总结:(出示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1945年期间,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规模空前的战争。战争初期,法西斯力量处于暂时有利地位,德军占领了西、北欧广大地区,法国战败,英国退守本土,日军占领了中国广大的领土。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参战国家大约有60个。二战中有5000多万人死亡;中国抗日战争中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最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胜利。
师:现在就让时间倒流,回到那60多年前的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样与法西斯战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感人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二、整体感知
1.让我们走进课文,关注伯瑞德夫人一家的命运。
学生自由读3~7小节,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组织学生交流,把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2.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三、研析情节
1.在这些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自学课文,要求: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
2.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伯瑞德夫人的表现。
●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瑞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学生各自试读,然后交流。)
师点评:虽然同学们的朗读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学生讨论,师小结。)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
●心理活动:
师: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当时的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读出合适的语气,读出人物情感。
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交流杰克的表现。
●语言:(“天真冷。”)指导朗读。平淡的语气,但让人觉得很有这个必要。
●动作:慢慢站、端、(“疾步”还是“不急不慢”)走去、从容(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为什么能这么从容?提示母亲的教育影响。)
再读有关句子。
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站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过渡:
(1)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指导朗读
(2)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她是怎么做的?
(提示:可以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恭维的话很多人都会感到很受用,又是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
师: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照下面的句式展开讨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伯瑞德夫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女儿杰奎琳……
小结: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一家三口的勇敢机智,这种勇敢来自这一家人对祖国深深的爱,让我们记住在二战中像伯瑞德夫人一家一样的英雄们。
5.设疑讨论:二战结束了,法国人民赶走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如果你是法国总统,你将接见伯瑞德一家,为他们颁发勋章,你将发给谁?你将对他们说些什么?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四、总结全文,加深认识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战争,法西斯的侵略。)
小结: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之际,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课文到此结束了,你能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课下自由组合,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将评选编剧、导演和演员。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危急时刻”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词体会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遇事机智、勇敢与镇定自若。
1、在理解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时,让学生找描写伯瑙德夫人语言和动作的词语,抓“急忙”“轻轻”等词体会,并让学生自己吹蜡烛和轻轻吹蜡烛的动作,通过自己两次吹蜡烛的对比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
2、体会儿子雅克和女儿杰奎琳的机智时,同样让学生自己找描写兄妹俩语言的句子和体现两兄妹机智、镇定的词,雅克“慢慢地站“从容地”“默默地”,杰奎琳“娇声”说等词,让学生感受兄妹在这危机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遇事从容不迫的品质,突破重点。
3、另外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不堪设想”,找到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时,相机理解“不堪设想”,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情报被发现会有发生什么后果,学生通过想象发散思维,提出不仅会影响到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人的生命,更会影响到更多参加革命的革命者,甚至是影响到祖国的生存,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情况危急的理解,又能加深对母子三人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与机智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人物的佩服之情,对人物遇事机智、镇定的品质的学习便会油然而生。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
在体会情况危急和母子三人机智、镇定时,学生找到相关的词句,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意读的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赛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危机与伯瑙德夫人母子的机智。特别是在读人物的语言时让学生先探讨在当时的情况下,人物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学生心里有了底再练习读、指导读,学生更能够读出感情。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降,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如在学习“为了保护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母子三人各采取了什么方法”这个问题时,可以给够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质疑、解疑、再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谁?欣赏他什么?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习,不预设答案,学生中富有个性的见解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组织专题,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单元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3、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教教、流探究、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2、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的寓言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生字"窟窿"的教学导入新课
1、(课件及各种物件)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看,它们上面都有什么?
2、出示生字词"窟窿",指导读准字音。
所以这两个字都是穴字头。注意:"窿"字在书写时,这里的一小横可不能忘记。
3、当出现了窟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二、学习课文
1、(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划出你不懂的地方。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性?)
(4)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词语("亡羊补牢"暂时不考虑解释)
"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2、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3、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4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给课文配音。
齐读全文。
2、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四、技能训练题:
小辩论我喜欢养羊人我不喜欢养羊人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清楚理由。
第二课时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
②自由读
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茵、砰、芽、吟”4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要有爱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安徒生童话世界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人人都要献出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幸福,世界会更美丽。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件)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
(学生们畅所欲言)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豆荚”、“青苔”、“绿茵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笑吟吟”、“懒洋洋”、“骨碌”、“滴溜溜”、“”等词语可以让学生用身体的语言表演出来,或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听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围绕着什么写得?你有什么样的印象或看法。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四、品读理解、质疑感悟
1、小房子没打开前读懂了什么?(教师引导,它们都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你最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抓住第五颗小豌豆的观点,让学生着重体会5自然段。特别是最后一句,让学生充分理解小豌豆的品质。(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抓住“神气”“懒洋洋的说”“想了想说”等语气助词,让学生边体会边充满感情的'朗读)。
2、小房子打开后读懂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的病那样重,怎么好起来的?抓住重点的段落13自然段————最后让学生弄清“小豌豆长大——开花—————小姑娘恢复———痊愈
(1)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那些地方反映了小姑娘对小豌豆的爱?
(通过关键的词句如:啊!是一颗小豌豆,长出小叶来了。笑吟吟的。说,乐得叫起来等启发学生想象当时小姑娘的心情,如:“惊喜”“自己有了生活的希望”“自己的病会好起来了”“快乐”等。朗读时出“啊”“呀”的惊喜,笑吟吟的喜悦,引导学生,从内心读出对小豌豆的深爱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那些地方反映了小豌豆对小姑娘的爱?
(抓关键的词如:长出小叶—长出豆藤———猛进的长———开出粉红的花儿)
(3)你怎样理解她扶着出台,慢慢地,慢慢地,竟站了起来……这一段?此时小姑娘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组内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4)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正确读写“卢沟桥、拱桥、建筑、石柱、难忘”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
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
目标: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课文的第1、2、3自然段,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预习:1、熟读生字。
2、读通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准备:小黑板——卢沟桥、拱桥、建筑、石柱、难忘
教学过程:
1、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在哪见过石狮子?那些石狮子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生回答。
3、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卢沟桥看一看,那里有众多的石狮子,非常有意思。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整体感知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生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机纠正错误的读音。
3、用小黑板上的生字检查生字的读音,重点检查下面的字音:
甚、柱、筑:声母都是卷舌音;
厘、卢、联:声母都是边音“l”
概:读“ɡài”,不要读成“kài”
4、读词语:卢沟桥、拱桥、建筑、石柱、难忘
5、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的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
6、读后指句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其余学生思考:从这段的介绍中你对卢沟桥有什么了解?
2、指名生回答。
3、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卢沟桥的狮子多得难以数清?
4、指句回答。
5、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卢沟桥的狮子怎么有意思?作者是怎么描写出来的?
2、按照“学法尝试”中的思想读一读、想一想,再想象一下。
3、集体交流。
(1)议一议:这段描写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想到的?
可抓住下列词语引导:长吼、专心听、偎依、熟睡、做游戏,说说你想象到什么情景?
(2)比较“有的……有的……”这一组句子前后半句有什么异同。
(3)教师相机引导:这段文字先讲所看到的样子,再讲所想象到的。
(4)当你看到狮子的样子时,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师:正因为作者给不动的石狮注入了动作与情感,使它活起来了。由此可知,写作时,我们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静的写成动的,把无生命的写成有生命的,这样文章才生动形象。
4、演一演: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来演一演。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思考:这段话总结出了卢沟桥的狮子有什么特点?
3、指名回答,结合第2自然段理解“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4、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了解卢沟桥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责任感。
2、识记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3、课内拓展。
教学准备:小黑板
预习:收集卢沟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或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指名说说: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狮子“大小不一”,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狮子“形态各异”?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
2、卢沟桥的出名不仅是因为石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谁能把它讲出来?
(1)收集资料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
师相机补充“七七事变”的历史,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义,是我国人民反抗侵略者永不屈服的写照。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
(三)总结课文,课内拓展
1、读了课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2、课内拓展: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课文中的省略号。)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姿态万千,各不相同。如果你是卢沟桥的设计者,你还会设计出怎样的石狮子?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四、识记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字形。
(1)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
(2)集中指导:
“拱、柱、淘、忘”都可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字形;
“卢、异、建”可以分别与熟字“户、导、律”区别字形来识记。
2、指导书写。
(1)生各自观察这些字在书写时哪些部件、哪些笔画容易写错,怎样写这些字才美观?
(2)集中指导。
有大有小
卢沟桥的狮子有的……有的……大小不??
有的……有的……形态各异
还有的……
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5
复习内容:
本组教材以“热爱大自然”为主题,安排了三篇讲读课文:《燕子》、《古诗二首》、《荷花》,一篇阅读课文《珍珠泉》。本组以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生机勃勃、姹紫嫣红的春天和美丽的荷花景象,从中选编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景色的美好,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复习目标:
复习学过的`字词,通过多音字、形近字区别、易错字指导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顾积累描写大自然的好词、佳句、名段欣赏,并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实践中去。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理解大自然的美好,进一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复习准备:
1、学生准备积累描写大自然的好词佳句、古诗名句。
2、教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情景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结束了本单元的学习,这节课我们进复习一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让我们一起享受一下复习的快乐!请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一起唱。
2、师:春天美吗? 师:是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充满生机,我们这一单元就是以“热爱大自然”为题,走进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我们唱完了歌曲,下面一起复习本单元课文。
(设计意图,转变复习的枯燥无味,使学生乐学,从欣赏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
二、复习生字词
出示小黑板字词
复习生字:
1、自己读。
2、问学生又不懂的地方请举手。
重点检查:掠 倦 奏 泼 荡
3、齐读
4、复习多音字
(1)、出示多音字: 漂 奔 钻 横 泡 露
(2)、谁能用这些词组词?
(3)、指名回答。
学生读,师指导易错的地方。
5、指导书写: 倦 漾 演
(1)、学生书空
(倦:右边两横,学生容易写成三横;漾:下面不要写成水。演:里面不要少一横。
以笔划、笔顺为指导,以点带面说说记字的方法。
(2)、复习字词听写
(3)、展示纠正
6、复习形近字:
(1)、奏----凑 浸-----侵 滨-----宾
(2)、指名组词区别
三、复习古诗
(一)复习古诗
1、学习古诗、背诵古诗,说说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名言名句,我们来进行比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单元字词,回顾描写了大自然的好句佳词及古诗欣赏,名段欣赏,大家从中享受了美,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家乡的魅力,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家乡,描绘大自然的美!
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修改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
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⑴自读1~4自然段
⑵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板书:弄脏本子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教学反思】
?争吵》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和克莱谛因本子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要让孩子们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比较接近的。然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的字数较多,生字也较多。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现在我对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进行反思,确定了上课的篇目并不是说就确定了上课的内容。《争吵》作为三下的一篇课文,而且确定是上第一课时,就必须根据学段的特点来确定教什么,怎么教?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段特点。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解决字词以外,更想让孩子们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篇幅较长,如果让孩子们直接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会有难度,还会浪费不少时间。于是我先设计了四个简单的问题,如:“谁和谁为什么争吵?争吵之后我和克莱谛各自表现如何?结果怎样?父亲知道这件事后态度如何呢?”这四件事其实就是的内容。孩子们把它变成自己的话串在一起,就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实际也正如此,孩子们很快就知道了大概内容,语言的表述也很完整,这也是本节课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看来在中年级段,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老师要适时降低难度,适时引导,还需多去考虑学生的实际,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课文精读部分,我抓住人物争吵时的对话来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读、悟来体会人物的心情。明白争吵的真正并?桥脏了本子,而是出于嫉妒。在这个环节读悟相应成趣,读和悟的能力都相应的得到了提升?
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的: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学会向娃丽学习。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进程:
1、课前部署
一、要求门生熟读课文,行使自己的法子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二、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用三步教学法学习课文。
a、初读课文,独立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用较快的速率读课文。
二、门生独立思考并复述课文。
三、门生相互讲课文故事。
四、由门生举荐1人完成课文复述,其他人补充。老师收拾。
b、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小声、快速读课文。
二、浏览思索,商讨如下题目。
(一)1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mm娃丽各是怎么样对待的?他们的态度有甚么差别?
(二)mm娃丽为何可以或许拿到跟哥哥如出一辙的钥匙呢?可见爸爸对mm的态度有何变化?
(三)对于哥什提亚和娃丽,你以为谁更值得学习?
三、师生对话,商讨上述题目,结论: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娃丽——急别人之所急。
c、三读课文,立异学习
运动要求:门生可以或许是非分明,晓得该怎样向娃丽学习。
运动步骤:
一、门生有情感地读“娃丽送信”的段落,领会她送信的艰苦。
二、与门生商讨两个话题:
(一)用自己的话赞颂娃丽。
(二)你身旁有像娃丽如许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日之后,你将怎么样向娃丽学习呢?
三、老师小结,收场学习运动
2024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