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教案6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只有认真对待每次写教案的机会,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一个科学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就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寓言故事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寓言故事教案6篇

寓言故事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株、兔”,理解“守株待兔”的含义,知道“不劳而获是不会成功的”。

2、通过猜字的形式,初步感受玩字的乐趣。

3、续编成语故事,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活动准备:

字卡、动画片“守株待兔”、勾线笔及白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字,认识成语“守株待兔”

教师出示画面,引导幼儿猜测后面躲得是什么字?认识“株、兔”

“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片就知道了!

二、通过动画片结合具体的.问题引导幼儿理解“守株待兔”的含义。

1、谁在什么地方见到了野兔?

2、见到野兔以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他能等到野兔吗?为什么?幼儿猜想。

根据幼儿出现的情况分组讨论:1、能等到2、等不到 双方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及时总结,突出重点:他坐在树桩旁等呀等终于等到了野兔、他坐在树桩旁等呀等最后还是没有等到野兔

他到底有没有等到野兔呢?我们继续往下看(继续播放至结束)

4、他等到了吗?为什么等不到呢?

5、他没有等到野兔,反而怎么样了?

教师总结,重点突出:他坐在树桩旁边等呀等,庄稼也死了,人也瘦了,最后一只野兔也没有等到。“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经过努力和辛勤劳动,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6、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三、通过绘画续编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延伸活动:

幼儿可以表演“守株待兔” 。

寓言故事教案篇2

[教学目的]

一、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二、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体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朗读与解析中,认识如下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设想]

1、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因而教学重点放在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在读后所能得到的启示上。

由于《庖丁解牛》的主题可以有二:一是庄子主观意图要阐发的“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的思想;一是作为今天读者从中总结出的主题思想,即上述的启示。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的社会,动荡、复杂。因而他的政治思想、哲学观点也反映其复杂性;他的养生思想也如此,即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作为教学则应注重促进学生上进心,而且短短的一节课内,学生未必能理解其中道理。故对庄子要人们像庖丁那样找空隙下刀,避免来矛盾,逃避现实不让自己受损伤的苟且偷生的人生观,提出批判。并着重于从一则寓言中我们可受到启发,获取教益上从事教学。

2、学难点是文章的三个境界的理解。

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创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游刃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高级极了——第三境界。

庄周不愧为大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几百字内写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历程,写出了出语惊人的三个境界。用对话方式来写,从庖丁回答中得知。教学应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提醒学生学习注意。

3、教学方法:朗读与讨论并重。

4、教学用具:多媒体(或录音机)投影等。

5、教学时数:1课时。

6、预习(略)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庖丁解牛》,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自读程序及内容

一读

一字一词一句的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字词(预习中提出的),理会文义。

二读

整体阅读,理清思路。(思路体现在文章的段落层次中,文章的段落层次中又蕴含着思路。)

第一部分:(开头……乃中《经首》之会)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第二部分:(从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结束)写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

三读

细细品读,体会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给我们的启示,并对庄子人生哲学作粗略辨析:

庖丁解牛的场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并用两个拟声词:砉、騞,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这段描写引人入胜,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b.三个境界的理解:

文章从文惠君赞叹询问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话,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并由之反映庖丁解牛三个境界,使我们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a.以“刀”贯穿全文:

奏刀——释刀——更刀——动刀——提刀(神态)——善刀、藏刀(精心),写出庖丁深得解牛之道,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

三个境界的分析:(见教案关于“教学难点”内)

第一境界:(三年内)始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

这是积累上热知阶段,也是专心致志于学习解牛阶段,反复实践的阶段,通过“更刀”的过程。是认识阶段。

第二境界:(三年后)庖丁解牛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可以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第三境界:

1.娴熟的技艺来自“依乎天理”,故能“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仍“新发于硎”这也用一个角度表现出他解牛技艺的“游刃有余。”

3.庖丁的解牛从不掉以轻心,每次都如此。“每至于族,吾见

其难为,怵然为戒,应乃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说明他真的是“道也,进乎技矣”。

c.由学生自己谈实践出真知等体会。

例:1胸有成竹。

2现代人弹钢琴。

3学习外语。

4练习射门……

引导学生抓住“熟能生巧”,“反复实践”、“积累经验”、“认识并掌握规律”等来谈,只要这样做了,就能够与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四读

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并能琅琅上口。(文言文学习应该注重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

a.成语解释:

1、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1. 2、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4、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b.翻译句子: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手之所触”等句均由指示代词“所”加动词“触”等形成名词性词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意为“接触的地方”。“手”为句中定语,“之”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尝,动词、试,这里可作“碰到”、“接触”之意。技经肯綮是“尝”的宾语,这里提到动词“尝”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尾;“其”,代词,代上文的“间”。)

怵然为戒:

怵然,害怕的样子,等到于说小心翼翼也。(戒,警惕;为(wèi)介词,后面肯略了宾语“之”字,下面“为止”、“为迟”皆同。)

c.概括本文主题

明确: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车船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

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d、读中体会本文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写作

特点,体悟作者善于把哲学思想和文学想象巧妙结合的用心:如技与道;目有“全牛”和目无“全牛”;“官知”与“神欲”、“无厚”与“有间”几组相对的哲理性概念,把读者思想引向深入,而“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的比喻,“良庖”、“族庖”间的对照,“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夸张,“踌躇满志”的精神描绘又使得想象力充分展示,把庖丁解牛的故事讲得妙趣横生。这是一篇难得的独具风格的哲理散文。

五读

扩展阅读

1、作者简介(略)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

2、充短文片断,了解庄子思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列近名,为恶无近利。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养亲,可以尽年。

3、你读《庖丁解牛》的感受。(课外作业)

三、总结:(略)

(见四读、五读)

附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庄子》哲理散文

一个场面描写:

解、触、倚、履、踦、 (动词)

砉、騞(似声词)

?桑林之舞》、《经首》之会(比喻)

二个部分段落大意:

1、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反映其技艺高超。

2、记叙文惠君与庖丁对话,表现庖丁的三个境界

三个境界展示:

第一境界:所见无非全牛。 (三年内)

第二境界:耒尝见全牛也。 (三年后)

第三境界:神遇—目视;官知—神欲。 (十九年后)

寓言故事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 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

二.初读感知(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ù)曰 父(fù)子相保 遽jù

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堕du

堕而折(shé)其髀 跛b

2.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探究(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质疑(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塞翁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累(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

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寓言故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故事改编的方法。

2.会运用所学的方法改编故事。

3.说写相结合,进行故事改编。

教学重难点:

运用所学方法改编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表演导入

学生表演寓言故事片段,下面同学猜故事名。

二、揭示课题,探究方法

1.像刚刚我们小朋友表演的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这样的故事就叫——(寓言故事)。

2.说到寓言故事,我想到了我们之前在课本上学过的《乌鸦喝水》,还记得吗?谁能简单的和大家讲一讲?(及时评价)小朋友们请看——(播放《新乌鸦喝水》)

3.同学们,看仔细了吗?那我可要发问了,请问:这里的`《新乌鸦喝水》和原来的《乌鸦喝水》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请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局等,学生回答不完整可出示范文)

4.小朋友们真棒,经过一番思考,你们竟然找到了寓言故事改编的方法,你们真是太厉害了!(板书课题:寓言故事改编)好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也就一目了然了,那就是对寓言故事进行——(改编)现在小朋友们知道寓言故事改编的方法了吗?那我们在改编一篇寓言故事时,可以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改编?一起读.

三、回顾旧知,改编新篇

1.嗯,好的,那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篇小故事,看,熟悉吗?(出示寓言故事图片,学生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师生评价)

2.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其中选择一个故事来进行改编。(拿出事先分发的“新点子检视表”纸张)请同学们拿出“新点子检视表”,你先来想一想,你想改编哪些方面,想好了,把它写在纸上,一会我们再来交流。(交流)

3.听了你们的新点子,我觉得非常的有趣,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你到底是怎么写的,在写之前,老师有几点小要求:(1)尽量用一两个成语。(2)尽量用一个修辞手法。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动手写一写吧。(写在改编小能手纸张上)

4.交流写作,师生评价。

5.小结。

四、作业超市

改编一篇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写完可以读给同学听,也可以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寓言故事改编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

寓言故事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寓言故事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初步理解故事,明确故事寓意:不劳动不会有收获,运气不会天天有,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2、培养幼儿乐意倾听故事,并能用绘画表达其内容。

3、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vcd 图片

活动过程:

一、我们学过哪些成语故事?谁知道它的寓意?

二、今天老师再请小朋友学习一则寓言:守株待兔(出示字卡)

1、有一天,一位农夫正在田里锄草,突然惊动了一只野兔,它跑得很快,这只野兔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幼儿讨论)

2、你们刚才说的种种情况确实都有可能发生,野兔一不留神竟撞在了田边的一个树桩上,会怎么样?

3、农夫喜出望外,赶忙拾起兔子,带回家去,农夫得到这只野兔会怎么做呢?

4、农夫回到家,确实把野兔美美地吃了一顿,他边吃边想,你们猜猜看会想些什么?(讨论)让我们一起说说农夫的美梦吧!

5、从此,农夫再也不耕田锄草,他天天守在那个树根旁,等待野兔撞*在树根上,从早上等到晚上,从日出等到日落,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农夫等到的会是什么结果?(幼儿讨论)

6、听到这儿,你觉得农夫的做法怎么样?为什么?(幼儿讨论)

三、观看动画,加深理解

1、刚才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现在想看看动画吗?

2、如果你是农夫的朋友,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很短小,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不劳动不会有收获,运气不会天天有,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四、自由讲述,巩固故事内容。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寓意:

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寓言故事教案6篇相关文章:

小学故事课教案8篇

中班讲故事教案7篇

画故事美术教案7篇

粽子里的故事教案5篇

中班讲故事教案通用8篇

贝的故事教案参考8篇

幼儿园听故事教案8篇

小班故事课教案7篇

小班故事课教案推荐5篇

绘本故事《漏》教案7篇

寓言故事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