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是对目标实现的回顾,帮助我们在成功的路上保持清醒,心得的积累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经验,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就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岛》读书心得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岛》读书心得篇1
无意中看了朱自清的散文——《父亲的背影》
里面的父亲让我的心灵看到了父亲的疲惫。
当这位伟大的作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他父亲的权利遭到最激烈反抗的时代。那时候父亲对儿子要求很严格,什么事情都要听父亲的。如果他儿子犯了一点小错误,他会狠狠地揍他一顿。朱自清就是在这个时代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我儿子要上大学了,所以我爸爸送他上火车。火车就要开了,儿子不停地向父亲招手,父亲慈祥地笑着,向儿子招手。哨声响起,夕阳的红色余晖照在老父亲的背上,映出慈祥的背影。
看完这篇短文,我有一种很深的感触。我从懂事开始就一直被爸爸照顾,只是没有意识到。
我四岁的时候读小班。幼儿园晚上结束。那时,老师会让孩子们唱歌。但是我不敢唱。这时,我看见父亲在窗外慈祥地看着我。我笑着大声唱歌。爸爸也笑了。
现在,我上中学,每天晚上学习。当我回来的时候,我总是迟到。爸爸在家等着。我直到回来才睡觉。日复一日,我看到父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毛。
我会问,爸爸,这些头发对我来说是白色的`吗?每天看着你疲惫的背影,都是为了我吗?每天晚上,听着你像刀子一样的咳嗽,小时候,我对你说:
爸爸,你辛苦了。
朱自清的散文,只有这一篇写得好。世界上,只有你是我最好的父亲!
《岛》读书心得篇2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岛》读书心得篇3
近段时间,我读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着作——《昆虫记》。
它既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着作,它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着,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被称为“昆虫的史诗”,而它的作者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昆虫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等桂冠。在这本书里,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地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区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这部作品所表述的是昆虫为了生存而努力的灵性,而法布尔则以自己那诙谐的将它们的大部分记录下来,这其中有蝉、樵叶蜂、黄蜂、捕蝇蜂、松毛虫、狼蛛……还有的一些被当做阅读短文呢。这部作品以它独特的形式创造了奇迹,一个人几乎耗尽一生的心血一丝不苟的来观察那所谓的“虫子”,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而这些写“虫子”的书竟然在百年之后还在读书界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轰动,这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他以那独特的风格席卷了世界!
在描写蝉的幼虫的那一段中,法布尔那观察入微的精神感动了我——“从放大镜下,我曾见过蝉卵的孵化过程。开始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在一起组成。”在这一段,作者观察的那么入微,而这也告诉了我们,无论干什么都要仔仔细细,一丝不苟……
随后,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本书,我不但从中学到了昆虫的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
《岛》读书心得篇4
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是每一个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可以使我们忘忧、可以使我们超然、可以使我们充实。读书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老师的天职。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猛然一听,这句话说得很严重。可是,仔细想一想,又觉得很有道理。
?摆渡人》中写道“:生命就像一条孤独的河流,谁将成为你灵魂的摆渡人?”生活中,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千千万万,但我们总不能时时依赖别人,我们自己也应该勤于思考,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枝繁叶茂的大树听了飞禽走兽的旅行见闻,也想领会世界的浩瀚博大,拜托他们帮忙却遭拒,于是自己想办法,结出果实,让他们把自己的种子遍布大地,从而看遍了世界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我们要勤于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要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勤于思考,即使身处险境也能化险为夷。一支穿越大漠的队伍,被风沙扰的迷失了方向,又累又渴,他们无人可以依靠。后来,他们先是沿着仙人掌根的指向找到了水源,在水源处静候,等人来取水时为他们指明方向,如果一点人烟都没有,便支撑到了夜晚,沿着北斗星的指引走出大漠。他们勤于思考,想出了解决的方法,没有在原地等死,最终走出了沙漠。倘若这支队伍没有思考,他们最后的结局将会怎样?他们是否被困在沙漠之中?他们是否会被风沙吞噬,缺水身亡?所以,我们应该勤于思考,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勤于思考,会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关键的钥匙。彼得大帝的军队要去攻打某个国家,但士兵们因为一路的长途跋涉,脚上被磨出了很多水泡,士兵们苦不堪言,军队整体战斗力下降。于是彼得大帝出了一个好主意,让士兵们都穿上绑胶布,这样,就不会再有先前的症状了。如果彼得大帝没有勤于思考,那么他的军队会如此强大吗?他又如何能成功攻下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城池,扩充自己的版图?他又如何能够成为千古被人们所知晓的帝王?
村上春树说“:有些悲伤不能向别人诉说,即使说了别人也不会理解,它犹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那么,为什么不勤于思考,解决自己内心的悲哀,勤于思考,成为自己的摆渡人,在漫漫无常的人生河流中,为自己指明方向,而不是迷失在河流上空的迷雾之中,不是随波逐流,取而代之的是面对任何困难险阻都可以理智应对,不被事物所迷惑。
没错,勤于思考,成为自己的摆渡人,会让你的人生多一份光明,少一分阴晦直至成功的终点。
《岛》读书心得篇5
早三年读《复活》,一定没有今天能够从其中感受到更多的内涵。在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中,托尔斯泰和雨果是文豪级的作者。不知道其它文豪级的作者是否同样类似,但从这两位文豪的作品中让我对文豪的理解是,能够在作品中除了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外,还能够同时对社会历史、人文宗教、人类发展等重大命题进行深刻的剖析。《简·爱》、《傲慢与偏见》这些作品不能不说是经典名著,但似乎都仅仅停留在对爱情、人性等人的层面上进行歌颂或讽刺,涉及社会、宗教、哲学乃至整个人类的更高层面的探讨也许有,但远不够深入。一部文豪的恢宏巨著,其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当然对它的审视可以是多方面的,就象对红学的.研究分为文学、诗词、探佚等一样。如托翁本书中随处在情节中和情节外插入的对土地所有权及社会罪恶根源的探索,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对建筑与印刷两种似乎不相关事物的对比分析来界定印刷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第一个革命性飞跃(远在我们常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段落,《悲惨世界》中也随处可见大篇幅的对资产阶级大革命、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插入式讨论。这些文豪们一定觉得仅仅讲完一个故事是不够的,有时竟然让不甚了了的初级读者感觉庸长,快速跳过相关内容,由此也出现了不少对这些作品的改编版本,这些改编的作者或者译者们,将文豪们另一些精神侧面隐藏起来,把最八卦的侧面烘托和展示出来,就好像另写了一篇没有那么许多优美诗词的,或者只有爱情故事而没有历史探佚背景的《红楼梦》,实在遗憾。
这个级别的作品也许不一定就能给初读的人以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感觉,但给人的回味一定是无穷的。在《复活》中,我能够从主人公身上找到近年来我自己在追寻生命最终价值和生活最大幸福这两个答案过程中的影子,比如涅赫留多夫将写日记作为同自己,同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的真正的、圣洁的自我的倾谈——他曾经认为记日记是很孩子气的,这和我们在中小学时期被要求写日记或者周记是多么相似啊。他在始终对自我进行不断的向内的诉求,要求自己宽容、坦荡、纯洁,他将所有的问题和自己的不满都向自身和自身所在的阶级进行反思。涅赫留多夫在寻找社会最根本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之时,将矛头指向了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无耻,最终愿意牺牲自己的财富、尊严为被压迫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无疑是高尚的情操,但往往这种高尚是平常人无法理解的,不仅他的亲朋好友,那些和他一样身处统治阶级上层的人,而且那些他所想帮助的人,那些社会底层的农民,也难以理解,觉得他是否有阴谋,这是令人难受的。
写下这一段话,我自己也感到惊奇,这不象我说出的话,带着这样多的诸如阶级、统治、压迫与被压迫之类的词语,我对它们常常是不屑,或者不愿提及的,它们似乎让我回到中小学时期,让我想起那些反复背诵却无法记住的无聊而生硬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套话。可是在这里,我竟然自己将他们说了出来,我不知道是说: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只是解决那些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呢,还是说解决那些社会问题,只有使用阶级、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这样的词汇呢?显然,我所接受的教育,让我把这些本来客观中性的词汇,本来可在这种场景下适用的词汇,理解成了一定要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紧密关联的词汇,现在看来,这好像也是不对的,至少,托尔斯泰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不仅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和那些主张社会主义的政治犯们的言论,他自己在书的最终章引用的还有大段的《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
《岛》读书心得篇6
昨天把《家》又看了一遍,之前看总是没有甚么感觉,可能年龄的关系,现在再看觉得体会比之前深很多了。书中的几个人物总是显现在眼前,让自己去思考。
觉新觉新这个一物是老舍先生着力塑造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昨天把《家》又看了一遍,之前看总是没有甚么感觉,可能年龄的关系,现在再看觉得体会比之前深很多了。
书中的几个人物总是显现在眼前,让自己去思考。觉新觉新这个一物是老舍先生着力塑造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从他的身上,我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总是想把所有的事情做,总觉得要对得起所有的人,结果呢?费尽心思,最后甚么事也没有做好,对不起所有的人。梅表姐也好,瑞珏也好,家庭也好,都不是他想要的。我想这个多是我们这些70后人的一个缩影吧,一直都是在为他人活着,而不是为自己活着。觉慧一个青春叛逆的代表,他是一个有思想,有目标,有理想的,他能够为自己活着,去寻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又能有多少呢?这样的人看起来很简单,实在做起来很难,就像在觉民的婚事上,把敢把觉民藏匿起来;在捉鬼的事上,他勇于和陈姨太斗争;在学生运动的事上也于顶撞家族的最高人物高老太爷。实在真得很敬佩这样的人,敢作敢为。
但是转念想想,觉慧是否是有点自私,一个有着真爱的,是会去体会亲人朋友的感受,而不会只为自己,走自己的路而去让他人说。我们都很羡慕觉慧,很看不起做揖主义的觉新,但生活中我们更多做的都是觉新。老舍先生的笔真是好,几十年前写的东西,今天看来还是那样的亲切,让人久久回味。
《岛》读书心得篇7
假期里读了常生龙先生的一本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诗意的文字:“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打动我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阅读的神奇。读了常老师的书,我感悟颇深。
一、教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
毫无疑问,阅读是个人成长的必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漫长的阅读之旅,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
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常生龙局长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电影院》是课程开发层面的,《教室怎样与学生说话》是师生沟通层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是教学方式层面的……多角度阐释了“教学即创造”的现代教学观。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
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习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又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xx”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常生龙先生这样写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我亦有同感,书确实像开山的斧头,像涉水的轻舟,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当你安静阅读的时候,总有一些心仪的观点跳出来,令你怦然心动,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在这本书中,透过理性而深刻的文字,你可以想象从读者到作者的那种神圣感责任感意义感。当很多人已经进入梦乡,常生龙先生依然在敲打键盘、用心思考——阅读时的幸福、写作时的畅快,该是一种多么自我的人生体验。
读这本书,也会唤醒我们曾经的阅读记忆,苏明进老师别具一格的教育实践;夏山学校尊重个性的教育生活;芬兰教育的秘密……阅读让我们的世界彼此相连。
读一本书容易,读一批书难,读万卷书更难。而在常生龙先生这里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读再多的书已经不是难事而是快事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坚持不懈,让自己变成有思考力的阅读者。打开视野,博览教育经典,对教育的理解更为透彻通达,应了那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
阅读犹如一日三餐,天长日久,终会内化在一个人的精神样貌里,终会助力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阅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常生龙先生将一本本书中的精髓提炼、升华,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让阅读与工作、与梦想有机结合。他擦亮书中的珍宝,告诉我们读书是就是最好的修行——拥有阅读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阅读有时候是困于是事务繁忙,但当你捧着这本书想到常生龙先生也是一方主管事务众多的时候,内心是否也有了想开始阅读的热情;我们阅读有时候是困于看不到成效,但当你捧读这本书想到作者笔耕不辍思想深刻的时候,是不是也准备跃跃欲试;我们阅读有时候是困于不知道该从何读起,但当你读完这本书,或许会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岛》读书心得通用7篇相关文章:
★ 读书百字心得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