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真听真感受,写心得体会时,考虑他人的观点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下面是就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老兵心得6篇,感谢您的参阅。
老兵心得篇1
山城村村民也是多年后才知道,他们敬重的这位生产队长,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兵。
孙景坤的“不普通”,被发现实属偶然。
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给村集体创收,山城村一些年轻人到丹东市一家造纸厂帮着搬运旧书造纸浆,一些品相较好的旧书被他们带回村翻看。当时十几岁的张德胜对军事感兴趣,从中找到一本抗美援朝战斗故事传说集,名叫《战斗在朝鲜》。
翻着翻着,张德胜看到一篇题为《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的文章,讲述的是孙景坤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事迹,附带的人物照片看上去眼熟。
“孙景坤?这不是二大爷吗?”家中排行第二的孙景坤被村里晚辈尊称为“二大爷”。张德胜赶紧抱着书跑到孙景坤家中,想问个明白。
时值中午,孙景坤刚吃完午饭,坐在炕边。张德胜指着照片问他:“二大爷,这是不是你?”孙景坤没承认也没否认。识字不多的他跟张德胜说:“你念给我听听。”
张德胜一字一句地读,孙景坤面色平静地听。直到听见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孙景坤神色一动:“是我。”张德胜立刻从书本上抬起头来。眼前这位他再熟悉不过的庄稼汉,这位他十分亲近的二大爷,一下子变得陌生又高大起来。
张德胜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向村里人宣扬:“二大爷老厉害了,在朝鲜战场上是英雄。”村里人一窝蜂地来找孙景坤,打听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传说。可孙景坤从不多说,那本记录他战斗事迹的旧书也被他收在家里。
那个年月,参军打仗不是什么新鲜事。时间长了,孙景坤这些战斗故事传说渐渐被村民遗忘。在村民眼中,孙景坤还是“孙队长”。
1990年,丹东电视台记者到山城村采访村里种大棚蔬菜的新闻。采访中有村干部告诉记者,“我们村还有个战斗英雄”。在记者的“软磨硬泡”下,已经66岁的孙景坤翻出一个包得严实的布包,拿出一枚枚奖章,将多年前的'战斗故事传说娓娓道来。
很快,孙景坤的英雄事迹在丹东市传开。前往老英雄家看望慰问的人络绎不绝,各种荣誉和表彰也纷至沓来。
孙景坤却为之苦恼,向当初采访他的记者“抱怨”:“你给我带来麻烦哩!家里总来人,我都没时间下地干活了。”所有人都视孙景坤为英雄,可孙景坤最在乎的,是自己作为一名农民的本分。
老兵心得篇2
访问抗日老兵徐明辉老人,实属偶然。因为当时学校提供的老兵信息中并没有徐老的信息而只有一位郭姓老人的信息,7月25日,我们去到恒大名都小区访问郭老的时候没有找到。在物业的帮助下,我们便找到了另外一位抗战老兵徐明辉。
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徐老的家,开门的是徐老的老伴,当时徐老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见到我们来徐老立即起身,我们也十分高兴的同徐老握手。我向徐老说明了我们的来意,给他看了我们的学生证和资料,他十分高兴的连连点头。 首先,我们问了徐老姓名、年龄、入伍时间、部队番号等基本的信息。慢慢的,开始尴尬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我们也放开来,耐心地听着徐老和老伴讲述他们的抗战经历和当时的生活条件。或许是事情太过久远因而记得不是太清楚,又或许是因为往事太过酸楚,不忍回忆,徐老对于抗战的经历谈的不算多,我们也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去感受当时的情景,去体会那是的苦楚。 我们为了进一步的了解情况,第二天又带着果篮去到了徐老的家中。这一次我们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写好了采访提纲和问题,问的问题也更加深入和具体。徐老跟老伴仍然热情耐心的为我们讲述。 为了进一步的做好访问,我们还拍摄了视频。后来,我为了写好采访文稿,把视频反复看了十余遍,对于当年的情况和老人们说得一些不清楚的地方,我还上网找资料进行了补充。
我想:当年的抗战老兵现在大多已是耄耋之年,没有他们当年同日本鬼子殊死搏斗,浴血奋战,没有他们当年为了国家,挺身而出,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社会,没有现在美好和平的生活。我们应该尊敬他们,感谢他们,学习他们。我们也要时刻谨记,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自不易,要好好珍惜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奋斗。
老兵心得篇3
1948年,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参军,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到解放海南岛战役,孙景坤随40军119师357团从北打到南。
孙景坤:打锦州负的伤,打黑山阻击战负伤,打唐山也负伤,渡江也负过伤。
1950年,孙景坤随部队奔赴朝鲜。1952年10月,身为副排长的他接到了增援上甘岭161高地的命令,此时,161高地被敌人三面围攻,已经有8批战友牺牲在了支援的路上。
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孙景坤和战友奋力反击。从中午12点坚守到半夜12点,共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
孙景坤:二百五六十发吧,离我1米多远的地方,崩死敌人20多个,和我一块儿下来的就剩4个人。
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孙景坤先后荣立一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5年复员后,他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20多年生产队队长,组织村民成立致富小组,种植板栗修路治河。
辽宁省丹东市山城村村民刘玉慧:夏季遭水灾的时候,土地就被淹没了,他就带领着村民开始修这条坝,肩抗人推在这里头吃住了好几个月,村民就说了你回家休息,他说不行,我得把坝修完我才能回去,我现在回去我可不放心。
战场归来的孙景坤一直把群众放在最前面。大女儿孙美丽因小儿麻痹右腿落下残疾,16岁时曾有一次招工的机会,但在孙景坤的坚持下让给了更困难的`家庭。
孙美丽:电话局要电话员,俺爸知道了,说什么也不要我去。
一生舍己为人的孙景坤将自己的功勋封存起来,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他才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面对众人的询问,孙景坤只有一句话:“党员,不能一切都为了自己着想,要多为群众,也为国家。”
老兵心得篇4
3月4日,愚与元元等人一起拜访家住市郊三山、魏屯、马坡等地的三个抗战老兵,并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完成任务之后,心绪像波涛翻滚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聊以几句,算作心灵的慰藉。
这些老兵用生命书写着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但这些真实的历史片段却往往不被当今的人们所了解。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正是中国近百年所经历的巨大制度变革和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写照,是民族从愚昧、狂热走向理性、文明的记录。这些老兵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军人刚毅、忠贞的气质依稀可见,对生活还是那么热爱,还渴望着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余生——尽管他们甚至卧床不起。他们为民族、为社会付出的是那么多,但却听不到任何索取的声音,尽管他们至今生活依然贫困,大多疾病缠身。你听不到任何抱怨,尽管他们遭受了几十年常人难以忍受的歧视和苦难。这就是当今你所见到的最可爱的人——抗战老兵。
他们如今的境遇,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酸楚,还有感动、敬佩、自省,甚至自责——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他们晚年的处境。他们那种吃苦耐劳、忍辱负重、遭受冤屈却从不抱怨、三省吾身、从不索取、甘愿为社会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的高尚品格,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荡涤着心灵深处的污泥浊水,穿透狭小的自我和迷雾,恍惚感觉到心灵深处屹立着一个慈爱、可敬、可亲、刚毅而高大的老父亲。如今,人们又想起学雷锋,可我突然发现:在雷锋身上似乎看到了你的身影。
亲爱的抗战老兵,你不是一个普通的老父亲,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你伟岸的身躯、高尚的品格和执著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树立了一块永不熄灭的灯塔,穿过迷雾,穿越时空,照亮子孙的前程……有人说,当下中国精神能源枯竭,可我认为你就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大的永恒的引擎!
啊,抗战老兵,普通而又伟大的老父亲!
老兵心得篇5
还记得第一次知道抗日战争是在爷爷的说书里,《鸡毛信》里聪明机智不怕牺牲的海娃,《放牛少年王二小》里被颂扬的王二小,还有那调皮机灵帮助敌后武工队狠狠教训敌人的小兵张嘎。
遥想七十年前,中华民族那积贫积弱的时代,日本人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大好河山,置我同胞于苦难,丧心病狂的杀戮掠夺,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滔天大罪,是坚忍勇敢又带有满腔热血的战士们保卫了我们的国家,守卫我国国土。
为响应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号召,浙江师范大学夏风甬月实践队在宁波当地寻找曾参与战争的老兵。在询问众多热心村民和人脉广泛的老村长后,在村委会的联系安排下,老兵俞南成驱车前来,亲切热情地与队员们打招呼。
从队员的采访中,了解到老兵俞南成曾经参加过越南战争。在21岁时,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又恰好处于战争时期,俞南成毅然决然地投身战争,保家卫国。一开始,他在野战部队呆了一年多,继而转到铁道部队当游击队,一干就是四年。而令余南成最难忘的,是他在当兵第三年时,成功打下了敌方的战斗机。似乎又看到冒着黑烟的飞机在眼前垂直坠落,俞南成老爷爷的脊背微微挺直。那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光辉印记,从他的眼神中,队员看到了骄傲与自豪。
谈起军中生活,无疑是艰苦甚至是难熬的。战争时,住宿在山上,菜只能够每周一次送上山,而当时的保存技术差,天气稍微潮湿,菜就烂掉了。为此,山上的人自己养猪,放牛。每年的5月份到11月份,是越南的暴雨季节,条件便愈发的艰苦。说到这,老人欣慰地感叹,能在和平年代,在家中享受政府的优待,享受儿女绕膝,真的很幸福。
最后,老兵俞南成询问了夏风甬月实践队在这里的经历,当得知实践队在艰难的条件下依旧开设了暑期假日培训班后,老人心中万分感慨,他感谢队员们来到这里体验困苦的生活并为徐洋村的发展做出努力。他热情地与夏风甬月的队员以及队旗合影。队员们也从老人的经历中学到了不少可贵的精神,大家相信,老兵俞南成在战争中所做的贡献一定会为他带来无数的好运。
听着旁边学堂里的读书声,老兵俞南成和队员们对徐洋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老兵心得篇6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松花江上》
走在台湾桃园的街头,单看外表,很难看出杨芝是一位东北姑娘。但一口字正腔圆的国语(普通话),一下又会暴露烙印在她身上的“外省二代”的印迹。
台湾这样的“外省二代”也许不曾到过故乡,但身份证“祖籍”一栏里的明确标记,让她们对于故乡有着自己的幻想、独特的情感、一脉相承的执着。
过去,杨芝对于东北老家的认识来源于父亲的叙述、地理课本的教授、寓居台北的那位“张少帅”的传奇,甚至是那首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词描绘。
现在,杨芝从大陆的影视作品中寻找乡愁——看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镜头,她会思忖是不是取景于东北老家?小品中亲切、熟悉的东北话也会让他想起离世多年的父亲。
杨芝的父亲杨鸣,祖籍北京,从小在吉林辽源长大。25岁那年,在军中服役的杨鸣跟随部队迁往台湾,这一走便长达44年之久。
在女儿的眼里,父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东北大汉。由于奶奶是旗人的缘故,杨鸣的长相颇具关外风情,豪爽的性格让他在异乡结交朋友无数。
杨鸣
为了聊慰乡愁,杨鸣的妻子总是在家中备着一屉又一屉的面食点心。杨鸣也会手把手教儿女如何使用擀面杖包饺子,架势十足的模样直到现在还留在杨芝的脑海里。
杨鸣爱听相声,边听还不忘和儿女解释收音机里播讲的有关“忠孝节义”的典故。而对于“孝”的深刻体会,是发生在杨芝18岁的时候,她告诉父亲自己梦见奶奶坐着三帆船从大陆来台湾,杨鸣听后沉默不语。
这样的沉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被一则寻亲启事打破。
1987年10月,冰封38年的海峡两岸不约而同地出台了政策,正式开放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两岸间的通讯、商贸交流也开始慢慢恢复。
此时,杨鸣身在大陆的亲人通过辽源台办在香港的联络处,委托相关人士代其在台湾的报纸上刊登了寻找杨鸣的寻亲启事。
“当时爸爸对着报纸读了又读,不敢相信上面竟然写着自己和亲人的名字。”杨芝回忆,寻亲启事的版面很小,字体也很小,父亲戴着眼镜阅读了好几遍。
紧接着,杨鸣通过寻亲启事上的联络方式,成功联系上了老家的兄弟杨凤林。当他从家信上得知母亲已经离世的消息时,这个东北汉子终于痛哭出来。
从东南角的台湾岛,到东北角的吉林省,杨鸣不知道历经了多久的舟车劳顿,但这一条走了44年的回乡路,终于在1993年到达了目的地。
故乡的一草一木,古旧建筑的一砖一瓦,清新依旧,沧桑依然。尽孝亲不待,团圆尚有日,返乡的游子回家的心依然是雀跃的。杨鸣两度回到老家,与亲人团聚,当时妻子亦有风湿疾病,但仍不顾腿脚疼痛执意随行。
杨鸣(中)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可是,久别重逢的欢欣还未消散,伴随着杨鸣的离世、大陆亲人举家迁往长春,两岸亲属的联系被迫再度中断。
近年来,杨芝接连痛失几位至亲,生离死别的锥心之痛让她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也决意再度寻找大陆亲人,重拾失散的亲情。
2020年4月16日,杨芝联系上头条寻人寻求帮助。接到求助后,头条寻人工作人员迅速利用杨鸣遗留下的不多的信息,发布了一篇题为《台湾老兵后人寻找吉林堂哥:盼望两岸亲人团聚》寻亲消息。
同时,头条寻人也拓展寻亲渠道,制作、发布了抖音视频,向吉林的网友征询杨芝堂哥堂姐的线索。
抖音助力寻亲
2021年伊始,头条寻人抖音官方账号中,出现了一条私信:
我们是杨鸣的侄子侄女,杨芝女士的堂哥堂姐,请问如何联络亲人?
接到消息后的工作人员随即拨通了来信者的电话,并通过家属发来的照片确认了亲属关系。
仿佛就像三十多年前,父亲接到亲人的来信痛哭那样,杨芝听到电话那头传来堂哥堂姐熟悉的乡音,就像漂泊的航船再度看到了灯塔,不禁潸然泪下:“哥哥,爸爸已经不在了……台湾的哥哥也没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了……”
堂哥杨诚朴心疼又语带哽咽地说:“妹妹你别哭,现在找到就好了。你是我们老杨家的人,是爷爷奶奶保佑我们再见的,我们都要好好活着,团圆来日方长!”
婆娑的泪眼里,杨芝似乎看到了父亲高大挺拔的身姿,还有吉林老家一望无际的辽阔土地上,奔腾的松花江灌溉着大豆、高粱。
这是头条寻人成立两岸寻亲项目以来,成功找到的第310个案例。今日头条两岸寻亲服务,由头条寻人与台湾ettoday新闻云作为媒体合作方一同发布。如果您家里也有亲人失散在台湾,或者您身在台湾,想帮助台湾的老兵寻找大陆亲人,可以发邮件给我们(xunren@toutiao.com),也可通过头条寻人的脸书粉丝专页(名称:頭條尋人)联系我们。
老兵心得6篇相关文章:
★ 光盘活动心得6篇
★ 做厨房心得6篇
★ 拓展感悟心得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