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卢旺达饭店观后感7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平,下面是就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看卢旺达饭店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看卢旺达饭店观后感7篇

看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1

听老师介绍电影内容是关于民族冲突谋杀的时候,我不以为意。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谋杀竟是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看完这个电影,我的心情万分沉重,这不单单是谋杀,这简直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杀戮。短短的100天,竟然就有100万的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残杀。然而在此之前,我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我一直认为南京大屠杀的30万已经是一个惊天的数字,没想到这来自同一国家的同胞之间的杀戮要残忍好几倍。他们之前可能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但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见人踩的蟑螂!

我感慨在这种人性泯灭的时刻,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是清醒的,也只有在这样混乱的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英雄。保罗是胡图族,而他的妻子孩子都是图西族,他凭自己的能力保护他的家人已经很不易,但是他不忍看到他的邻居们,那些孩子们惨死在同胞的屠刀下,于是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将他所在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变成图西族人的庇护所,他积极走动于胡图官员和联合国官员之间,使饭店里的人免受杀戮,但是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面对着越来越恶劣的形势,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保罗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小,在很多情况下他无能为力。

有一次,保罗冒险出行,去为避难者们找寻食物,路上看到的是尸横遍野,返回酒店后他濒于崩溃的边缘,却宁愿独自承受这份死亡的威协与恐惧。那个场面深深刻在我心里,民族间的仇恨到底有多深才能酿成这般悲剧。保罗的恐惧、崩溃并没有打折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他宁愿独自承受的坚强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拯救了千余同胞的英雄。

而让我痛心不已的是这个:当联合国部队进驻酒店,人们欢呼着“我们有救了”相互拥吻时,保罗的笑容却凝固在维和部队军官奥列佛上校将军帽掷地的那一瞬间。他知道了,联合国陪队只是来撤走外国侨民的,甚至连维和部队的士兵都也要撤离,剩下的,只有没有人在乎的“非洲人”。奥列佛上校竟然吐出这样一句令人绞痛的话:“你是黑人,甚至连黑鬼都不是,你只是非洲人。”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民族矛盾,更是一种种族歧视。他们同样都有获得生存的权利,却因为皮肤的颜色让白人如此歧视,活得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痛心!

那种根深蒂固于他们心中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忘记了世界上还存在的温暖和美好,他们全部转化成民族仇恨然后拿起屠刀砍向自己的同胞,酿成历史性的惨案。我希望这样的'民族事件不再发生。他们为什么不能积极对待民族意识呢?正如我们国家现在一样,可以宽恕,可以平等,可以友爱的相处。整个国家的民族呈现出一种团结向上的气象,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看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2

这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十分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此刻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___袭击事件,人肉炸弹自杀事件,__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明白,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我不明白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应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样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情绪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忙每一个我们能帮忙的人吧!

看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3

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我的心境是十分沉重的,重到我要把自我的心提起来看,才能认真看完它的细节,因为我们中国也上演过这样的大屠杀,而关于这些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的。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感受与思辨的方向也在变化。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非洲中部的卢旺达,是胡图族政权发动的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而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场大屠杀的根源其实是以前的殖民者埋下的种族矛盾——在德国和比利时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身高较高为由,让人数占少数的图西族人统治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人,所以埋下了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根源。解放后的卢旺达也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在1994年演变为大屠杀。

影片在一开始就拷问着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每每遇到电影里的主角进行选择时,都会把自我代入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会如何选择呢?像主人公保罗应对邻居被杀害时,究竟死冒着危险救他们还是不管不问,保护好自我的生命呢?应对有机会逃离屠杀之地,是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尽力挽救一千多名民众呢当我默默地在心里做出我自我的选择,每一次都感觉到身心疲惫,每一次都考验着自我的人性。而当看到主人公最终的抉择后,总能振奋人心,体会到正义的永存。当然,考验着的,还有联合国以及高喊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大国的人性,因为他们也在做着权衡。

可悲的是,联合国、大国们最终没有做出更为正义的选择,他们只是接走了所有的外国人,各国都不愿意付出更多去帮忙卢旺达难民。就如美国,平时只是高喊着“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这些口号去干扰别国内政,可是卢旺达发生战乱、屠杀时却不为所动,因为美国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利益。这无疑道出了很多国家唯利是图的本质,而这又其实是人的本性的外化与放大。人性这种东西很难改变,除非人有了信仰,有了敬畏。可是国家这个实体是不会敬畏信仰的,它只是敬畏民言,民意,所以国家在对外方面肯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国际社会要想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当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共当共荣,唯有这样,当国际上再次出现人道主义危机的时,联合国才能及时反应。

当然,以上又会涉及到人权与主权的问题,这些已经是老问题但又不得不应对,我想,在出现大屠杀这种严重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发生时,这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已经备受质疑了,而其它主权国家去干预的话,不是对他主权的侵犯,而是对他主权的维护!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种干预必须是联合国授权,并要求贴合联合国宪章原则。

回到人权问题上,国际人权法从二战之后就开始迅猛发展,《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公约》都有很多对人权进行普遍保护的条款,虽然如此,可是百万人被杀的残酷事件还是发生了,不得不问一下问题出此刻哪。除了大国们唯利是图,行动迟缓外,制度与对国际人道主义犯罪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应当也有很大原因。联合国的行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常任理事国没有采取进取行动是很大原因,我想,优化联合国的决策机制,让更多国家的声音更有分量从而体现更多国家利益的做法应当会更有效。同时,对于煽动屠杀者,英爱大加处罚,到达震慑犯罪目的。

总的来说,影片就是引起我对人性的反思与对人权的思考吧!

看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4

看完了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感觉心里很沉重,同一个国家的人们因为种族的不同,利用民族的情绪煽动,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胡图族整整杀害了图西族一百万人啊,尸体都无法处理了,画面中的人已经和秋天飘落的树叶一样,生命如此的脆弱,尸体堆满在河边湖边,房子被烧掉了,疯狂的人群挥舞着砍刀叫嚣着。饭店的经理保罗一个胡图族的黑人,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保证这里的民众的安全,求助了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为了大家的安全,放弃了自己可以逃出漩涡的机会,甚至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饭店冲进叛军就跳楼避免羞辱,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的死亡的危机,生死的煎熬和恐惧让避难在饭店的图西族人受尽了心灵的折磨。

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跑到哪里去了?只是在作壁上观啊,连个真实的报道都没有,保罗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却拯救了近千人的生命,一个类似纪实性的故事拍摄的平淡却很真实,没有过多血腥的场面,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却很震撼心灵,现在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人的生命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很心情很灰暗,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如何找到社会和自我的平衡点,如何在短短的2万多天里面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如何才能生活的无怨无悔,什么才是真正的拥有,一个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广义的命题深深的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个上下思索了很久却没有完整答案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许每个人的看法答案不尽相同,这也许就是人生的魅力,也许。

看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5

屠杀者能屠杀是因为他们有国家机器,而被屠杀者无力抵抗是因为他们没有组织,没有自己的国家。100万之众,要是能居安思危,生于忧患,组织起来,即使赤膊上阵,也能让屠杀者付出至少10万的牺牲。伸长了颈子,任人宰割,大家也没办法。 影片中有一处让我很感动的地方:他们最后逃入起义军占领区的时候(对白用的是“rebels”,翻译成贬义的叛乱分子太愚蠢了吧,翻译成反政府武装也能嘛),起义军一边战斗一边向他们挥手致意。那一刻我有一种,投入母亲和祖国怀抱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逃跑终究奈何不了侵略和屠杀;依赖于国际组织或外国势力,也终究会像北洋军阀当初依赖国联所证明的,显得懦弱而且愚昧。民族的安全只能依靠本民族的团结,只能来自强大的祖国,运行良好的民族国家。一个健康的组织,且是国家这个级别的庞然大物,不是短期能组建起来的,等到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再爱国,恐怕来不及了。若是到了那时候也不懂爱国,那只能在逃跑中被屠杀了。

还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保罗用美国大使和美国卫星吓唬将军,而且多次奏效。这说明对战后审判的惧怕能有效防止战争暴行。我知道,现在西方的刑法似乎已经不把预防和威慑犯罪当作刑罚的功能和目的了,而仅仅用刑罚来阻止罪犯再犯罪和改造罪犯,这大概是他们轻刑罚而且无死刑化的原因。前两天报道了卢旺达大屠杀的纪念活动,说到时隔二十年审判还在继续,而且屠杀的组织者和主谋最高量刑才是终生监禁。这就是欠下几十万血债所需偿还的!?国际法庭,你是不是闲的x疼啊,耗费了几十年时间,动用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就是为了这么一点结果?纯属政治作秀,跳梁小丑的派头。更有恶魔的面目,花了二十年来鼓励屠杀、战争和犯罪!这样的审判是在向暴政者保证:放开干吧,我们会拖着慢慢审的,尽情干吧,我们保证代价很小;想想吧,作风荒淫,就有艾滋判你十年死缓,而几十万血债仅需几十年监禁,这么划算,犹豫什么,还怕什么!假使国际法庭能强有力的,毫无偏差的执行“杀人者死,一命偿一命”的原则,那么除了准备鱼死网破的亡命之徒外,其他潜在的杀人犯和战争犯都会放弃“出柜”。

看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6

看完影片后,心情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 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角色,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可以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天,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但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面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看卢旺达饭店观后感篇7

1994、2004、2014,好几个十年了。上演后第二次看这部片子。

第一次什么时候看的?那些年我在干什么?慢慢已经记不清了。过去的渐渐被人叫做故事。有人已经离开过去,有人还在为曾经疗伤;可悲的是有人还在原地等待,而有人已经忘记彼此曾经来过这里。生活总会过去并还要继续…

看过不少书和电影,特别是在非洲的时候,有大把的自己的`时间,也能沉静下来慢慢体会。关于非洲或战争的电影不少,有几部看了又看。《血钻》如此,在北非营地第一次看,我自己也记不清看了几遍。《逃离德黑兰》也是如此。在迪拜飞往开普敦的a380上,临座的法国竞争公司的同行推荐的片子,也是观后深受震撼;此后也是再看又看。

有些事经历过也可能就不会再发生。有人是带着希望,有人是带着遗憾。好的、坏的、喜悦的、悲伤的,都是一个过程。如果够糟糕,那迟早会过去的;如果还没发生,说明还没坏到最糟糕的程度。如果够幸福,也不是没有不快乐,只是我们通过看别人的经历,更学会了珍惜、淡然、宽容和放下。

普通人物会创造历史,至少会见证历史。前半句大部分人不知道,多为事后才突显、证明;伟人的、开创性的、空前绝后的,不会重来,来了也又不知道。后半句绝大部分人正在借助现代科技每天都在做的。记录那么多的个人时刻,都不知道未来是否可以自动成册,哪怕观众只有自己一个。

灾难总是存在,在这里或者那里。亲历者用精神折磨着自己;旁观者让灵魂来一次洗礼。听听孩子稚嫩的呼喊,看看他们没有杂质的眼神,我总想自己能做点什么。我不冷血,还有点善感。世界够大、一辈子够短,来不及看尽风景,感谢有电影、书和可沉静的内心,可以去游历、去玩味、去思考。但愿世界和平,我们都有一个梦想,并且这个梦早点圆了。

看卢旺达饭店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看案例写心得体会最新7篇

饭店做活动方案通用8篇

饭店员工劳动合同6篇

饭店合同参考5篇

饭店合同模板8篇

饭店做活动方案8篇

饭店出租转让合同6篇

饭店打工实践报告5篇

辞职饭店申请书5篇

去饭店打工的实践报告5篇

看卢旺达饭店观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