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过一本书后,我总是忍不住要把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让思绪得到释放,写读后感时,要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将个人的情感和观点融入其中,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下是就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边城读后感2000字7篇,供大家参考。
边城读后感2000字篇1
看完了沈从文先生写的《边城》,颇有些情绪,故小写以记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细碎地奔淌着,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带有淡淡的忧伤。他所描绘的湘西小镇,古朴纯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画中人都已然忘记了时间。清新的爱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笔下那么的深切可感,那么的动人心扉。
书中的世界仿佛静止。
时间在走,岁月在长;翠翠从一个小雏孩儿长成了14岁的娇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泼可爱。她是自然的孩子,有着自然赋予的神气,自然映照的明眸。
顺顺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傩送,竟同时喜欢上了这个摆渡人家的女儿。对天保来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车路不通,马路不擅,愤而离去,不幸遇难;对傩送来说,是碾坊,是渡船?是爱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于选择,他难于抉择,亦选择了离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是喜是悲,画中人自知。可是你说,傩送会不会回来呢?那睡梦中的一把虎耳草几时再得一见呢?
书中的爷爷,守了渡船50年的爷爷,在雷雨将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哭成了泪人儿。但我相信自然给她的力量会让她勇敢坚强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纯质朴的湘西女子会撑起那一只渡船,不管傩送回是不回,她都还是那个快乐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温柔的心。
沈先生后来写说:“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怜的事情。一个人记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于经历吗?人事纷繁,要紧的是自己能有一颗平和安静、强硕壮实的心,风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学四年,到现在已经匆匆过了将近一半了,未来还有一半,该怎么过?
这个问题许久之前就想过,当时没有答案,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态;到现在,我不得不很惭愧地说,仍旧未知,仍旧不知道未来该怎样走,不知道过了今天明天该为什么而奋斗……书中的生活太美,如云烟,如雾霭;现实的生活太难,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强大?
边城就像一首歌,有高音也有低音;边城就像一首歌,有赞美也有讴歌;边城就像一首歌,有旋律也有节奏。
边城——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城。
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妙龄少女——翠翠,唱出了对祖父的深切依恋;唱出了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唱出了亲情的无限;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唱出了爱的美好与心的纯洁;天保与傩送的手足情,唱出了心的选择。
边城,唱出了人们淳朴的人情美。
一首首情歌唱出了爱的心;一把把虎儿草,唱出了情的真;一个个人唱出了世间的真情!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边城读后感2000字篇2
边城,无所谓边,也无所谓城。与其说它是一部鸿篇巨作,不如说它是悲惨时代中,一个怀有思想的人心中的美好桃源;与其说它是湘西生活的写照,不如说它是人性的质朴之玉,未经雕琢,也未经描画。
牧歌的情调是必然要说的,因为它太能动人的心思。牧童黄牛梧桐村,草青叶绿无尽天,云雨烟高不知处,正逢遥歌踏寒来。乡土的气息是必然要说的,因为相对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它太易感人了。淙淙的溪水不必说了,孤舟一叶也不必描了,茅椽漏檐更不用去斟酌了,单枝头鸟,单拾柴夫,单小蓬童足以让你留恋往返。
若将边城之人比为一子,此子必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神韵。人合天姿,则铸以金屋藏之。这座人性的金屋,藏有质朴的人性之美,遥隔于乱世风尘,远离于肮脏之地,无卑微低下之灵魂,无贪婪无穷之利欲,无弦瑟红友之乐,无灯红酒绿之燥。生活是一箫,是一笛,像一个浪荡于江湖,不闻于世俗,遐避于山水的隐士,为当世之陶潜花源,为魏晋之竹林再现,陶然乐之矣!
山美孕育人灵,人灵方有佳事。夜深三年六月,弥漫歌喉未哑。这是一场梁祝的翻版,比之于都市人的肤浅,世俗人的势利,更显纯真纯美。这是一场悲剧?还是一场喜剧?天公不作美,这是闲聊的常话;生死在天,这是难言的悲楚。纯善、纯清葬送了美,纯真、纯心买别了情。再讲那“物极必反”的大道理也无济于事,也是对美的一种玷污。虽然人影皆去,留下的是凄凉,但凄凉属于凄美;凄美,也是一种美。
渡船晚不休,待月还归人。山重无灯火,江暗旧青滩。无语拭干泪,春雨带秋风。阑角人憔悴,千帆不叙归。
这等待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翠翠的心中也必怀有江南的古韵,等着那跶跶的马蹄经过,必思,那马上之人,是归人,而非过客。
边城读后感2000字篇3
沈从文先生的大名早已听闻,其成名作《边城》却是最近才买来看过。边城描写了发生于沈先生所熟悉的湘川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的风土人情: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性的纯粹。与众多小说如出一辙,爱情也是《边城》故事顺沿下去的主线,主人公就是那有双清澈大眼的翠翠女孩。
翠翠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忠贞于爱情的母亲生下翠翠后,便追随已服毒死去的父亲而去,留下嗷嗷待哺的幼儿给了翠翠的外公,虽然沈先生得寸进尺下一句“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转眼间便十三岁了”带过,可事实上,既少母爱又缺父爱的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易,谁又能想像的出来?让一位年长的外公将她抚养长大,又是何等的艰辛?说她是幸运的,是因为不仅有亲情无限的外公陪伴着她长大,更是因为这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在那个不大却如世外桃源式的小镇上,拥有了自己的爱情。
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都喜欢上了翠翠,也愿意娶她做自己的妻子。只是,翠翠心里只有傩送而非天保。即便顺顺托人向翠翠爷爷表达天保喜欢她的意思,爷爷也明里暗里询问翠翠自己的看法,可翠翠如她母亲那般,忠贞于内心的爱情,忠情于傩送,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她喜欢傩送,因为只有他那“又软又缠绵”的歌声才能让翠翠做上个“顶美顶甜”的梦,还可以“飞到对溪悬崖半山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只是,世事难料。因为天保意外遇难,顺顺对爷爷变得冷淡,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傩送也因此远走他乡。更大的打击接踵则至,最亲的外公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安详地离她而去,维系两人生活来源的渡船也不知所终。翠翠的依靠也似那屋后的白塔倒去,一夜长大成人。
她为了她的爱人,翠翠决定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的爱情从美好中开始,在等待中进行着,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倘若要我说结局,六个字——“最爱,非最适合”。也许,沈从文先生与张兆和女士的婚姻便是最好的注解。
叶圣陶说过:“九如巷中张家四个女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那么家境远远不如张家,又没什么受过教育的沈从文娶了张家的三女儿,自然应该是幸福一万年的啰?再说,她又是他的最爱,“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听起来不错的结局。
沈从文是在上海做老师时认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沈先生当初追求张家三小姐时,确实用功不少,情书绵绵不绝,甚至用上了“用嘴吻你的脚”这种有伤自尊的言语,可见他是对她一见钟情,不能自拨了。他将她当做顶礼膜拜的女神,顽固地爱着她,虽然她那时依然“顽固地不爱他”。
尽管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张家三小姐,不太看的上来自蛮荒之地的沈家男人,但在沈先生锲而不舍的情书和自登家门求婚的持久战下,她也慢慢投降了。“我本不喜欢他,可是,他追的厉害了,他那么爱我……”。从中可以看出张家三小姐的心已然被文学家的沈先生俘获了,他终于可以抱得美人归。与自己最爱的人结婚,沈先生应当心满意足了吧!
我不知道沈先生是不是张兆和的最爱,但反之肯定成立。既然沈先生已然有了世上最爱的情人,是否就获得了他最幸福的婚姻生活呢?非也。
爱情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美好,也包含着平常过日子油盐酱醋的不易。两位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的人儿,走到一处,时间久后,自然而然生出诸多的矛盾。结婚后的生活如何,可以从张兆和女士近年来写过的一段话中,窥视一番。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直至沈先生生命终止,张兆和也不曾真正走进他的心窝。或许,那么疯狂爱上张兆和的沈先生,也未必真正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只可惜,当我们对爱情有了答案时,却是没有重来机会的那一刻起。
沈先生在《边城》里给读者留下一个谜:翠翠会等到她心仪的傩送回来,一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吗?
我一直觉得,这种谜语式的结尾是小说最美好的结局,倘若再写下去,结果可想而知。正如沈先生与张兆和女士间的爱情是如此浪漫美好,可婚姻却一直是磕磕碰碰,最终都不能相融于一体。似一张原本白如雪的纸,是那般的洁白无瑕,可一旦沾上了写字的墨汁,就会被涂鸦的折皱不堪,让人唏嘘不已。如此,最爱之人,不一定能相儒以沫一辈子;以白头偕老衡量夫妻恩爱程度的标准,可能也过于片面了。
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那雨是翠翠久等傩送不归后的落泪,那雨更是沈先生与张小姐婚姻不幸的落泪。
边城读后感2000字篇4
读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让我进入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在那一个世界里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一切都那么可爱,我喜爱里面的一切。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在作家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也淌开了一副美轮美奂的世外桃源图画。这幅湘西茶峒景致,不仅沉淀了淳朴自然的边城而又弥 漫着浓郁的爱情诗意。
湘西茶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淡远的牧歌飘绕着翠翠朦胧的爱情。渡口少女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她的触目清明如水晶,她的性格也犹如河水一般清澈纯净。湘西茶峒掌水码头顺顺彼年豆蔻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了她 ,天保知道翠翠心里爱的是傩送,主动离开却意外殒命。后来傩送出走离去与爷爷的离世使翠翠的梦击得支离破碎。梦的碎片,翠翠何时能拾起拼合?
边城的美源自于自然的美。她与我生活的都市生活具有截然不同的魅力,她没有高耸入云的大楼遮住耀眼的太阳,她只有天空的辽阔;她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和痛苦,她只有让人放下心来的安然和自得;她没有使人烦躁不堪的烟尘和噪音,她只有清爽的空气和鸟鸣;她没有硬硬的水泥地和公路,她只有能孕育大自然生命的土地。当我们痛苦不堪、失落惆怅时,也许在辽阔、美丽的边城都能找到回应和解答,总能感到一股强大和解脱,这是心灵宽阔能装满人们各种情绪抱怨的边城所具有的魅力。说实话,读完《边城》谁不被这块神圣的土地所吸引呢?
书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淳朴、勤俭、友善的女孩,从小就有着一颗助人为乐的心,她的行为与友善使得那里的人都赞叹不已。特别是她那颗单纯的心,就像一块洁白无暇的玉,她似乎看起来没有烦恼,整天都与小黄狗相依为命的她好像不懂得表达自己的爱意,遇到心上人心理渴望、嘴里拒绝、脸上害羞。也许她正是传统女性的代表吧,总把纯洁的爱情掩藏在心底深处。但是在书中她的可爱与无知更使读者深深喜爱着这个小主人公,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书中的另一条感情线就是翠翠与她爷爷之间浓厚的孙女之情。老人诚恳、淳朴,在自己的女儿与一个军人结为夫妇抛下翠翠和他走后,他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觉得照顾孙女是他该做的。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之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用样显得那么狭窄,空气都能阻挡人心灵的沟通。可在边城里,老人一个一生为人拉船的却能架起一座让整个乡村心灵拉近的桥。它与我们当今社会不同,它推开了空气,自己建立心中的桥。我感觉当今社会越繁华,人们之间心灵的距离越遥远。而在边城这样朴素的环境中,人们之间的心距几乎为零,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书中另一个动点,就是翠翠与傩送之间的感情。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就是在夜间:傩送在桥的那头唱着山歌,而在桥的这头,美丽善良的翠翠恬静地睡着了。这种感觉很飘渺、很浪漫。其实他们之间有过几次心灵的摩擦,但都是因为双方勇气的渺小给打败了。翠翠心中爱着傩送但却不敢表示,傩送只懂唱情歌加误会,他们之间的童话爱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赋有魅力。
但是,最后的结尾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有的人说:“越是美丽的东西,越要摔破给人看,让人们永远记住它。”也许,《边城》的结尾就是这样,爷爷那么善良、那么淳朴却最后在雨中悲惨死去,并且连自己的愿望也没有实现。傩送那么痴情那么诚恳却也要遭受河水的袭击。而翠翠美丽、善良、纯真、聪明、大方、孝顺却失去亲人的爱与自己渴望的爱情,其实,在这里,翠翠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却一直得不到实现,是那一个社会里某些人的写照。
山风,河流,翠竹及繁华的市井码头,白河沿岸静谧悠然的边城,翠翠的梦倾泻在字里行间,点染了湘西的江清月近,浸润了流水汩汩。她在情窦初开后,坚持地追求爱情。一场爱情的邂逅,改变了诸多人的一生。我们 总是在最不懂爱情的时候,遇到最美的爱情,然后错过。不仅是翠翠,现代社会的人也同如此。谁不想拥有完美的爱情,可命运的捉弄使两人失之交臂。翠翠是画中人,她的爱情是画中一道风景。或陈韵悠长,或淡然清新。 所有心思浮动,沉积画中。
?边城》那淡淡的忧愁,浅浅的思绪,让我感觉到在缓缓流倘的小河旁,有一个为了完成爷爷的愿望和寻找自己幸福的女孩在耐心地等着她的心上人,可是,那个人会来吗?
边城读后感2000字篇5
?边城》描述了沈从文当时的生活环境,可以从书中慢慢感觉出社会的变化,还有人们的变化。刚开始是人们遵循旧时传统,谈情说爱。后来慢慢对自己的爱情有自己的追求。书中文笔对环境的描写很细腻,仿佛让自己置身于那个漂亮的边城。树木,花草,鸟鸣,溪水,茅草房,表现出边城写的大多是乡下,写出那个时代纯真的感情吧。
边城大多数篇幅都以女人为主题,以女人的视角描写出当时的爱情。
翠翠是在等一种爱情,等自己心上人来寻自己,虽然内心表现很强烈,但是还是在外在没有任何表现。但翠翠爷爷的去世,那一段环境的描写,加上细节刻画,真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三三是由母亲带大的女孩,生活在一个小屯子里,无忧无虑是她最大的特点。但到了一个年纪,加上遇见一个城里的公子爷来乡下养病,从此幻想城里是怎么的样子。借着对城里的描述,写出三三爱情的变化。直至养病的公子爷去世,三三一脸震惊,质疑,从此对城里的想象彻底灰飞烟灭,生活又回归原来。
巧秀,小时候母亲被“家族规矩”迫害而亡,但她母亲至死都对自己的行为不曾后悔(无非就是改嫁)。古代的封建思想在现在看来是多么可笑,但是在当时是多么有威信,但也是一个悲哀。巧秀从小被寄人篱下,但是淳朴的她,好像没有被告知自己母亲为何而死(可能是因为他母亲生前最后的一句嘱咐而没有被告知)。好像这种追求爱情的路是从母亲那儿遗传了,巧秀跟着一个戏班里的人私奔了。从此留下了一个团丁,名叫冬生。虽然从中没有刻画巧秀与冬生之间的关系,就在一切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后,发生出那么多意外,意外的意外就此结束,留下两个人未知的结尾让人想象。
萧萧,从小别人收为童养媳,任务是看着自己未来的丈夫慢慢长大,然后等丈夫长大后再嫁个他。从小丈夫叫她姐姐。年龄巨大的差异,随着萧萧的成长,在花狗的“坑蒙拐骗”中,不小心怀了孩子。花狗也只是一个长工啊,能有什么本事解决?花狗连夜收拾了行李跑了,萧萧也想跑,但女孩子,最终还是没跑掉。按照封建习俗,萧萧难逃一死,失去父母的她,只有一个舅舅,这种不光彩的事情,对于本本分分的种地人,算是给家族蒙羞啊,没有人能够救她。但不忍心就这么让两条生命去世,选择再给萧萧寻一处亲,等好久也没把萧萧嫁出去。最后生了个大胖小子,大家也欢喜这胖小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也逐渐就忘记以前了,萧萧又回到从前。这是拥有全书中最好的一个结局的故事。
三个男人一个女人,就进一步跨向现代的爱情,其中包括作者自己。三个男人(号兵,豆腐坊老板和作者)、一个女人是当地大户家的小姐。号兵和作者都爱的明显,爱情都是对外能够表达出来。每天去豆腐坊坐一坐,不是为了那口免费的豆浆,是为了能够见到富家小姐一面。虽然都知道自己配不上她,但还是乐此不疲。但豆腐坊老板,就爱的比较深沉,从来也不对外展露,全部都压在了内心。当富家小姐不知什么原因去世后,这个豆腐坊老板感觉一切都崩了,,才会去做那么冲动的事情。
贵生,老老实实的打工人,就在思前想后准备提前的前一个晚上,五老爷把金凤纳妾了。贵生把自己能给的都给了金凤,给金凤摘八月瓜,要最大最好的。一切都默默地表达出对金凤的爱,金凤当然也能感觉出来,就在事情快要有进展的时候,四老爷出现了。四老爷代表了极大地封建力量,代表了一切,是下层人不能抗拒的力量。贵生气不过,新婚当晚把金凤家的店铺烧了,发泄自己心中的气愤。
七七,描写当底层人为了生活,女人不得不去出卖自己的肉体,而且还是在丈夫知道的情况下。女人挣的钱,用来补贴家用,男人也表现出一种无奈。当男人进城去找妻子时,仿佛就是一个小丑,妻子当着他的面,去服侍其他男人,自己只能躲在船头。丈夫还是深深的爱着她,从床头上那饱满的栗子就可以看出,但无奈的事实击败了他,决定第二天就离开,回到乡下。(刚读到这一章节时,带给我的是不可思议)
绅士的太太,已经直接过度到了民国期间。绅士和太太之间并不那么相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每个人都心照不宣。书中直接称一个残疾富家绅士为废物,很明显,这不是作者故意这样写,而是在那个富家绅士家里,所有人都已经不把他当做老爷来看了,以他们的口吻,直接写为废物。这段写出,在金钱的社会中,哪还有什么爱情,有的都是不三不四的勾当,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但每天也活在提心吊胆中,怕那些勾当被揭发,活的胆战心惊。(原来民国那些电视剧描写的还是有那么一点真实的)
都市妇人,这篇没有写出来妇人的名字,但是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却不会因为缺少名字而让文章关系错乱,这就是文笔吧。都市妇人,为了爱情私奔,却别抛弃。从而放纵自己,让无数男人败在自己的裙子下面。当年级的增大,或许玩不动了,厌倦了交际花的生活,想回归于平静,寻找一个可以托付下半生的人。经过几次转手,遇上了一个上尉,上尉只不过是刚从军校毕业的年轻小伙,初次见到妇人,就别迷住了灵魂,所以故事发展很快。当然上尉是不知道遇见妇人之前,在这妇人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或许是妇人怕留不住这个年轻男子,弄瞎了上尉的双眼,只为把上尉留在身边(根据文章我自己猜测)。最后在去往上海治疗上尉眼睛的途中,船翻了......
会明,只是一个伙夫。整天想着打仗,去边境,把自己腰间那一个旗帜插在堡垒上去,这件事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每天激动地等待着打仗,这样就距离实现自己的理想又更近一步。可现实不允许,会明从当地老乡那儿弄到了一个母鸡,等母鸡下蛋后孵出小鸡。会明把什么战争全抛之脑后,只为全心全意照顾这些小鸡仔。或许这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事情的人,遇到自己能寄托的东西时,全心全意去照顾。
泥涂,这不是一个人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字。民国政府的不作为,让生活糟糕的人,更加糟糕。名义上可以去写投名状,但是等回来却是无尽的等待,等不到任何解决。那是一个权贵的社会,不是为平民所生活的故事情节中,穿插着对因为天花而去世的儿童描写,在上暴雨,无情的火灾。让这些本来就生活不易的人们,有一次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却没有人能够帮他们一把。无尽的灾难,写出当时的无奈。
如蕤,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小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身边有着无穷无尽的追求者。但她觉得这一切都觉得平平无奇,在这世界上竟然没有一个能让她心动的男生,所以她脱离这个圈子,努力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去了。或许这就是年轻,年轻我们总是想得到自己所爱的东西,对于那些很轻易能够得到的总是不屑一顾。在海浪来临的时候,没有及时避开的如蕤被海水掀翻在海里。被一个同龄男子救起后,就那么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对方。(或许这就是以身相许)但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总是借学习繁忙,拒绝一切。男子因为实验中毒,一切生活变得平淡后,才对如蕤说出了“我爱你”。如蕤已经显然已经不太注意这一切了,对现在来说,已经不重要了。男子或许出于现实才说出了这句话,那句“我爱你”绝对不是发自内心的。或许是男子的不珍惜,才会让如蕤走的那么决然。如蕤写了一本信,我理解的意思“爱过就好,现在我该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了”。
八骏图?我没有太理解这个八骏图的含义。徐达士,算是一个小有成就的教师,他与瑗瑗(未婚妻)的爱可是被许多报社报道,引以爱情最好的样子。徐达士在青岛每天写信给瑗瑗,写人,写事,写生活。同一幢公寓上,有另外八人,但徐达士只写了七封信去描写他们,其中有一封,其实早就已经写好了,只是压在箱底,没有邮寄。因为心中有对一个妙龄女子的描写,他怕瑗瑗从信中读出他的情感。徐达士对别人进行各种分析,总是以为自己掌握了一切,对每个人都批评。而自己遇到另外的女子的时候,自己却犹豫了。火车开动的前一天晚上,徐达士决定在多待几天……
从边城中,读出了爱情那种羞羞答答,也读出了爱情的义无反顾。读出了人们对世界的憎恶,也读出了人们的质朴。读出了人心善变,人们却百般无奈。总之,爱情这种神奇的东西,只有拥有了,才能去回忆。要懂得珍惜,不要去破坏它,要懂得去克制自己。
其实我觉得读书,能让你感受万千世界。书中那些事情没有发生到你身上,甚至在你身边也没有出现,你就不知道这些事情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以书为谏,让自己修身养性。
下面是今天看到的一句话,我只写上半句:
读书是让你明事理知荣辱,而后内敛自谦,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共勉。
边城读后感2000字篇6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也没有大气磅礴的场面,有的只是普通人近乎理想化的生活。小说讲述了湘西小镇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边城,那是美丽与伤感的存在,在浮躁的社会里,是灵魂的栖息之处。然而,整部作品最令人遗憾的部分,莫过于翠翠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以及等心上人回来,他呆坐船头无望又漫长的等待。
翠翠和天保,傩送,翠翠的父母的爱情,让整个小说变得带有淡淡的忧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得到体现。也许这是作者那个时代的悲哀。爱上一个人没有错,但哥哥为了弟弟,毅然放弃,一人将痛苦承担却突发意外。而他的死亡给翠翠,翠催的爷爷,和傩送造成了难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将一切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从此,白塔下在也没有荡漾着那动听的歌。曾经兄弟两在百塔许下的诺言最终被溪水冲刷的无影无踪。
这种结尾带着一种凄凉哀愁牵挂和期盼的感情,是读者为之焦虑又莫名伤感,但也许这不确定性的结局反而更好一些。爷爷因为自己女儿的爱情悲剧而沉不住气,在对待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感情上稍失理性,便奠定了这一场纠缠的悲剧性。对于翠翠来说,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如果他能勇敢一点,和爷爷表达自己对傩送的心意和立场,也许等待他的会是柳暗花明的幸福。对于傩送来说,他在追求爱情的时候也不够勇敢。作为那个理应主动的人,他总是瞻前顾后,考虑的太多,他明明知道翠翠喜欢的人是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谦让这份感情,可以说天宝的趋势和他的优柔寡断也脱不了干系,而对于天宝来说明知道翠翠不喜欢自己,但是却赌气离开,因为不冷静,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也让爷爷和傩送一辈子活在自责的阴影中。
也许真的是天意,如果天保没有死,如果傩送没有误会爷爷的用意,如果傩送不是因为哥哥的死,再加上家里逼迫赌气出走,也许傩送和翠翠就走到一起,可是又哪来那么多如果呢?但是话说回来,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
人的一生,如果把精力和希望放在等待上,那无疑就像一场无期徒刑,少了凌迟处死的痛苦,却多了时间无情的吹打。原本应该是一段青涩的爱情,在沈从文的笔下却成了灰色的悲剧。尽管湘西小城的民风再淳,尽管翠翠美好的像一幅画,可现实终究会有不完美和遗憾,这才是生活,理想中的生活本应如此,但是既然是生活就注定不凡,总有一些有所谓的,没所谓的事情使我们一步步成长。
边城读后感2000字篇7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
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
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边城读后感2000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