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写读后感,帮助读者更好地表达与书籍中情感和情节相关的思考和感悟,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共鸣,就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1
读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火烧云》,那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晚霞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做教师又教过一篇课文叫《我和祖父的园子》,认识了一个“人来疯”的小姑娘,神会了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做教师,我和萧红注定有一场精神的约会,及至捧读《呼兰河传》,我和萧红开始真正相遇。
童年的萧红是快乐的,在那个欣欣向荣的园子里干着自己想干的任何事情,早晨学舌似的跟着爷爷摇头晃脑地背古诗……爷爷宠着她,深爱着她。萧红的童年又是落寞的,通篇里出现的亲人只有慈祥的爷爷一个,天资聪慧解事很早的她终日与狗尾巴草、倭瓜、蝴蝶等生灵为伍,甚至连黑暗尘封的后房也成了她的乐园。
追随萧红的脚步,我穿越时空来到了当年萧红生活着的呼兰县城,眼前呈现出一幅呼兰版的《清明上河图》。她用细腻的笔触记录着家乡的点点滴滴: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娘娘庙、搭草台班子唱大戏、放河灯……甚至连卖豆腐、卖麻花的`市井人物都走到了她的笔下。从她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呼兰县城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了解到了当地很多的民俗风情。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萧红掩藏在心底的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从20岁逃婚离家出走直到31岁英年早逝,萧红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可写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却是那么的亲切而详尽,我坚信萧红的灵魂一定与家乡永远同在。
追随萧红的灵魂,我感受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萧红的笔下没有达官显贵,全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她时刻关注着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命运。她关心卖馒头老人冰封脚底的冰雪,她关心在严寒季节里还得出门赶马车车夫眉毛上的寒霜……特别是写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时,作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说她也是一个牺牲品,“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记录的文字虽然很平实,似乎没有任何褒贬,可沉静的文字背后却流淌着作者的一腔热血,她抨击着封建愚昧的思想,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有所改变。呼兰县城如果有色彩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灰色的,但不是全灰,冯歪嘴子就给这灰色的天空增添了一抹亮色。磨官冯歪嘴子好不容易成了家,不幸的是老婆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又离开了人世,当所有人都觉得冯歪嘴子又要喝酒、坐在磨盘上哭的时候,冯歪嘴子却顽强地、坚韧地带着两个儿子活了下来。想必萧红对冯歪嘴子也是充满敬意的!
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赞誉《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首诗值得反复吟诵,这幅画值得反复赏析,这首歌谣值得久远传唱!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2
在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更加深刻地觉得坚强与勇敢是生活的必需品。坚强、勇敢给予了我们生活的希望。
这本书中,作者以“我”为视觉线索,写出了呼兰这个小镇上的很多故事,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我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出现了很多代表人物,其中有一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是磨坊里一个老实的伙计,但这么一个老实的人,心里面却渴望着自由。他冲破了封建制约,选择了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这在当时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举动啊。后来,王大姑娘去世了,他不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靠着自己的坚强与勇敢,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这个故事中蕴含着一个真谛——坚强与勇敢是生活的希望。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困难所困扰,它们像一个个怪兽一样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去挑战。有的人在困难面前会变得渺小、怯懦,而有些人会将困难当做一种磨练,升级打怪,在绝望中产生的勇气尤为可贵。勇气给了我们面对困难不低头的.动力,从而继续前行。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那些在困难面前坚强不屈,笑对生活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终会看到雨后彩虹。
在我看到冯二嘴子在面对冷嘲热讽时,并没有一味去解释、去生气,而是为了生存不断努力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山区里的人们每天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十分艰苦,可他们并没有唉声叹气,满脸愁容,反倒是时刻将笑容挂在嘴边。大人们努力种地,小孩们每天翻山越岭去上学,天还没亮就要出发,等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他们在生活的磨难前,靠的是自己内心的坚强,靠的是敢于抗争的勇气,是多么值得人敬佩。我生活在一个和平包容的年代,每天只需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够了,但面对生活的挫折时,我也会有抱怨,也会停滞不前。现在想想,和他们对比起来,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呢?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坚强与勇气的可贵,也知道了只要努力奋斗,那么“世上无难事”的另一种含义。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3
记得在不久前的月考阅读里读到了萧红,让我带着一种不同的心情去聆听这个“贫民作家”的童年。
我也曾回忆童年——衣食无忧,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没有刷不完的题,明天唯一烦恼的事是明天怎么玩。萧红也回忆童年,这本书就是她的童年,但我们脑中的那个孩子似乎截然不同。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表面平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是经受不住风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苍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然而园外的世界,终究是残酷的——这就更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感伤。
但灰色中又不时沁出一丝红色,就像新生的太阳般给人以希望。
人的生命的坚强与生存的不息挣扎。冯歪嘴子死了老婆后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那个刚生不来就没娘的孩子竟然没像人们意想中的死去而是“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萧红笔下有属于女性本能的对生命的爱。
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文字挽留快乐,来抵挡悲伤,以悲伤作为生活本体的快乐。这种悲伤是无以名状的在我们每次看到这些快乐的事时,想到这些快乐的事已经流逝。”悲凉之雾,遍披华林“。当一朵花开时,作者同时看到了花的凋零,当她尽情描写花的艳丽的同时,展现给我们的同样是花的枯萎,与虚无一样是生命的悲美。
终于,在《呼兰河传》中读懂了这位“贫民作家”,处在悲凉,愚昧的时代却仍试图给人以希望,让灰色的童年绽放接收的光。想想自己的童年,不是正经历着中国的日新月异吗?既然我们不必悲天悯人,又何不努力学习,书写属于我们零零后自己的金色时代呢?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4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生命中最后两年的作品。
萧红,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1942年在香港病逝。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忆童年的作品,并不美好的童年。呼兰河城里好像什么都发生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因为这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东北,人们闭塞无知,发生的事都跨不过迷信和四季冷暖。没有大江大河的壮阔,就连悲伤和喜悦都是安静的无人知晓的。
城里的人无知与狭义,贫穷又不自知,少有的“优点”是对神明十分真诚与信任。他们以捡便宜为目的,以自我欺骗为生存原则,以迷信方子为金枝良药,以热闹聚众为燕石妄珍,以闲言闲语为娱乐消遣。他们一穷二白,生下来就注定苦难,一辈子注定在那个小地方过着和祖祖辈辈一样的事情,喂鸡养猪做粉干,骂孩子咒父母打媳妇。
春夏秋冬就这样循环地走,这些人受得住风霜雨雪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好,就把一个人一声不响地待离了这人间。那没有被拉走的,就继续风霜雨雪地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但是他们是坏吗?
很多时候我们拿一个俯视的视角去看他们,觉得他们坏。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这是大家都在干的事,这是他们出生以后大家都在给他们灌输的价值观,我觉得这不是坏,这是无知。所以关键在于大环境,教育水平低下让人的本性不加掩饰,让原始的心性被放大,这就是人民的劣根性。
对国民性格的劣根性的批判也就是萧红创作的始终追求,她自己对此曾经说过中国人具有“民族的病态”和“病态的灵魂”。相比于密友鲁迅的对于人性的直击,萧红更加的温和、更加的娓娓道来。
萧红祖父是地主,有着十几件房子出租给那些村民,所以村民们对萧红家是尊敬的,大家也都对萧红加以照顾,所以萧红更加可以观察这里的人们。
呼兰河里给萧红最好的记忆应该就是后花园了,在这里她可以和祖父一起锄地一起玩耍,把玫瑰花放在祖父的帽子上,把帽子盖在头上躺在树下睡觉,和祖父一起去那里躲避祖母的咒骂。祖母和父母亲的刻薄与怒气也是因为有祖父与花园的陪伴才得以慰藉。
迷信是呼兰河人的主题,跳大神可以解决一切人间疾苦,唱大戏可以满足大家的社交需求,放河灯能给平淡日子增加趣味另外拯救一下投胎的人。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就是在绝对信任迷信行为之下的悲剧人物,先是面对毫无依据的误诊,面对各种毫无科学的治疗方案,最后在一缸热水的浸泡下结束了生命。
除开迷信,那种恨不得别人好的小肚鸡肠,喜欢找乐子,喜欢看热闹的市井之气也在这里集中体现。因为冯歪嘴巴组建家庭而不悦,对他百般咒怨。因为闲来无事想看猪跳进大坑,没有一个人起头去填。因为喜欢看热闹,巴不得有人做害人的事以赢得一场热闹可看。
呼兰河里的人有着那一代人普遍拥有的漫长的封建礼教遗留下来的病根,从现在看,这是荒诞而可恨的。但是活在里面的人们以一种不自知继承着这种从生到死的循环,他们是勤劳的,我们会在某个时刻歌颂这种伟大。但是也是苦难的,闭塞的,我们会对他们嗤之以鼻。但是不能回避的就是,这种思想终究会被新的思想更新,经历一段漫长的时期,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思想更新的过程,也是时代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场革命与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可以迅速改变的,只能等待时间,等到那些老的思想衰落,死去。新的时代才会来临。
我们很多人都会怀念童年,因为时间会给回忆加上滤镜,把苦难的愤怒的斤斤计较的去掉,让童年充满五毛钱的冰棒、老师的小红花、村口流过小溪里的蝌蚪,让我们回味无穷。但是如果真的可以回到过去,又有多少人愿意回去呢?
萧红被誉为民国时期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也是萧红最广为了解的书,就同她说的——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有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一朵红花开在了墙上,越美丽,就越觉得荒凉。”
这句话应该最能评价这本书了吧
作为一个00后的读者,自然不能理解文中的场景,但是在小县城长大的人依旧是可以看到自己童年影子的,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因为有共鸣。
我记得我们也会有唱大戏,我们小孩组负责吃吃喝喝,顺便在夜里壮起胆子拿石头砸校长办公室,拿几块钱提前体验赌场的黑暗。大人们就会喝酒吃肉,谈着国家兴亡与民族团结,妇女们会聚在一起分享自己最近得到的八卦,谁家男人最近和谁一起了,谁家孩子成绩特别好,谁家婆婆和媳妇吵架了。
封建迷信也还在,如果烫伤了可以用泡了一两个月的雨水治疗,带有燃烧过的纸符的灰的药水可以带来好运。大年初四得求签,预测一下一年的兴衰福旺。送老爷上天和迎老爷还是备受关注,鞭炮和烟火依旧震天响。
邻居表面和你好,但也少不得背后酸溜溜地吐槽你。村民也还是喜欢看热闹,谁家娶了个漂亮媳妇也是会被围成圈的。
但是总归不是愚昧的,很多都已经退化和正常化了,这就是我认为的处在的改变的过程,我们大多人都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时间的流逝与世界的改变。
我们总是回念过去,却又近乡情怯的,所以我们可以多看看书吧,权当陪作家一起离合悲欢,想想过去,抒发感慨一下吧。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篇5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和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的大致内容相差不多,都是围绕作者童年生活为线索的,把自己童年所经历的事情或所见所闻串联起来,揭示了在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情百态与社会风貌。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不是顽皮天真的作者,而是那个可怜的团圆媳妇。团圆媳妇十二岁,有一头又黑又长的头发,她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健康,大方,爱笑,这些在当今社会都是优点,但在呼兰河,小团圆媳妇在广大妇女中是格格不入的。就是因为这样,安然媳妇被婆婆殴打,婆婆嘴上说是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却不分昼夜的打,凡是遇到一点儿不顺心的事也会找她出气。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打出了病,老胡家上上下下用各种迷信的方法为她治病。甚至有人把他扔进开水中洗澡,说是可以驱邪。但,凡是个人肯定都受不了,小团圆媳妇也是一样。她下一次水就昏一次,来来回回下了三次缸。小团圆媳妇浑身像火炭那般热。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天,小团圆媳妇死了。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粗暴无知的.,看客和江湖术士的骗局,亲手把一个健康的女孩儿送进了坟墓。
在社会人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大神的眷顾可贵。他们迷信,明明去看看医生就能解决的事,却因为他们的无知,把好好的人推向无底深渊。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了呼兰河的民族风情,以及人们对鬼神的无比敬仰之情。在我看来,他们的想法是古板的,同样也是不正确的。现代社会与以往不同的是--法律。因为有了法律的存在,现代社会才变得井然有序。而旧社会时期,人们往往以利益为重,不念情义。在现在看来,人类最珍贵和最应该拥有的品格是--舍己为人。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
★ 潜能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