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传递正能量,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认真写事迹材料,展示了自身在特定领域内的持之以恒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以下是就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1
提起耿继青,新蔡县李桥镇石庄村群众都称他是勤快人、热心人、领路人,因为他在发展肉牛养殖业上带了头、尽了心、出了力。特别是他致富不忘乡亲,用自身的传帮带使一部分人率先走上了富裕路,更是有口皆碑。
2020年5月份老耿这批牛刚从进回来,当时牛遇到应激,有9头牛只出现肺炎、发烧、流鼻涕等现象,臻美农牧集团服务老师张辉了解到耿老板遇到难题后,当即给刘丙臣老师和时光老师联系反映老耿的情况,刘丙臣老师和时光老师及时赶到耿老板牛场,经过刘老师连续三天的驻场服务,严格按照刘老师开的治疗方案执行,不仅解决耿老板的困惑,还帮他挽回了损失,老耿露出了幸福笑容。
老耿笑着说。“我从2013年建厂开始养牛,建厂这多年,和臻美合作半年多了省了不少心,张辉老师和刘丙臣老师隔三差五到牛场巡场指导饲养管理,咱家的牛长势好,牛的后臀大膘情好,牛不生病,赚到钱比啥都强。这批牛今年5月份到场,到家500多斤,现在1100多斤,5个月牛涨了500多斤,平均一个月涨了100多斤.这批牛长势好,现在每天平均采食15斤,牛育肥周期也由原来的半年多缩短到现在的四个多月,四百多斤的牛经过四个多月的育肥,就长成一千多斤的肥牛,这牛头膘肥体壮,肉质优良,深得远近牛贩的好评。”
耿继青通过臻美343方案的科学饲养,养牛场不断壮大和完善,这几年他利用全镇地理优势、本地特色等各方面资源丰富的优势成立新蔡县柏林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实行‘秸秆回收—生物饲料—粪肥加工—商品销售’的养殖模式。同时通过小额信贷提供资金,政府帮扶,成为村里养殖大户,摆脱了贫困,增加村里建档立卡户就业渠道,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耿继青一家小日子越来越幸福。
耿继青的成功,不仅创造了财富,圆了他个人的致富梦,更主要的是他为当地畜牧的发展探明了一条路。耿继青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他说养牛场还会继续发展,逐步实现养牛自动化,并且带动周围的农户共同致富。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2
张xx,男,生于1984年,现年35岁,益民村村民,一名看似普通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实际,带头致富,并且不忘左邻右舍,为改善其他村民生活和社会公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努力学习,提高自我。
虽然不是毕业于高等学府,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不但没有自暴自弃、甘于人后,反而不断刻苦钻研学习文化知识,通过报培训班等途径是自己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敢于向别人请教,认真学习别人的良好经验,为自己创业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创业,务实创新,坚持不懈。
随着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在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政策鼓舞下,创立了芹菜苗种植基地。创业之初总是艰难的,但他并没有退缩,依然坚持不懈,排除困难,不但没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被淘汰,反而以可靠的信誉和过硬的质量以及良好的服务站稳了脚跟,事业蒸蒸日上。
三、饮水思源,富不忘本,坚持公益,回报社会。
事业的发展,使得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在艰苦的创业中,得到了村民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他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饮水思源,总想着为村里的村民的做些贡献,为村子的发展添砖加瓦。不仅如此,该基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录用了多名本村村民,特别是几名家庭困难的村民,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及收入,解决了这些家庭的实际困难。自创业之初,他就定下了坚持投身公益的决心,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投身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这些,都说明他真正把回报社会的口号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时至今日,他的脚步没有停下,依旧不断的致力于增加村民实际收入的工作中,依旧不断为村民生活的改善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依旧不断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每当提起这个人时,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认为,自己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就应该兢兢业业,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他在村民中竖起了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村民学习的榜样。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3
熊贤富,男,32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果瓦乡庆阳村党支部书记。该同志是个头脑灵活、敢为人先的好支书,近年来除了自己种地,还带领村民创业致富。其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熊贤富同志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乡党委关于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部署精神,积极参加各种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活动,思想超前,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熊贤富同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敢想敢做的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12月他当选为庆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就积极探索,努力寻找致富的新路子,常常组织庆阳村党员和村民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和养殖技术,为了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给广大党员群众开好头、带好路,他结合庆阳村荒山草坡多的实际情况,搞起了杂交牛养殖,并在庆阳村建起了黄牛品改点,发动群众。平时,他努力钻研肉牛养殖技术,积极通过报刊、远程平台学习各种实用技术,购买有关资料回来自学,拓宽知识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积累,他终于掌握了一套扎实的肉牛养殖技术及黄牛品改技术。
他在依靠养殖肉牛致富以后,不忘乡亲们。他积极组织庆阳村党员和群众学习黄牛养殖技术,热心地带领群众致富。同时组织有志于养殖黄牛的青年刻苦学习黄牛养殖技术,争取让他们走出去。他无偿让有志于养殖黄牛的年轻人跟他学习技术。
他致富的同时也非常热心扶助困难家庭的孩子读书,每逢村里有人患重病住院,他都去慰问,并慷慨解囊。
熊贤富同志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热心带领群众致富,扶困济贫的典型事迹深受当地群众的称颂。他真不愧为我乡创业带富的优秀共产党员。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4
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篇5
走进庆城县太白梁乡,群众提起王渠村常河自然村刘华毅,无不发出赞叹之词,由于自小家里穷,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她,早早参加了农事劳动。穷日子把人穷怕了,长大结婚后就和丈夫张彦桐外出在外给人打工做活,也把人做怕了,但她不怕劳苦,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搞起生猪养殖,经过不断的艰辛努力,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她生于1982年9月18日,现年40岁,女,汉族,家住庆城县太白梁乡王渠村常河自然村,现为太白梁乡王渠村妇联主席,也是村上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典型。她经历过顺境,也有过逆境,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饱尝了创业的艰辛,她用实际行动起到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为全村劳动妇女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刘华毅的家庭原本并不富裕,为了让日子过得好一点,2002年7月份,结婚后生下女儿张雪雪才几个月,就和丈夫张彦桐到内蒙阿拉善去打工。夫妻两个人身上仅有的只带了几百元钱,由于路上的生活花费、车费等用光了钱,大雨天抱着孩子没处去,就在内蒙的一村民家的牲口圈里住了一晚上。
穷的实在没有办法,遇到啥活累、啥活难、啥活脏没人干就去干啥活。在给老百姓家收割玉米时,丈夫张彦桐在玉米行子里前面瓣玉米棒子,她在后面斫玉米杆,女儿放在斫倒的玉米杆上。就这样也维持不了生活,女儿没有吃的奶粉,由于穷的没有钱买,就把她结婚时450元钱买的金戒子做抵押换了奶粉,当时一点收入都没有,是特别的穷苦。
为摆脱贫困,她做起了小生意,赶集卖过蔬菜水果,也摆过地摊,每天早出晚归,天阴下雨,三伏三九也从未间断过,即使这样努力也只能赚个生活费。
这样的穷苦日子干了几年后,到了两个孩子都到上学的年纪了,她和丈夫商量,想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就决定把孩子带到庆阳市里去上学,他们在市里边打工边照顾孩子。丈夫张彦桐在西峰区的一个水泥厂装卸水泥,刘华毅就在附近的厂子找了个做饭的活,但是收入微薄,加之城里生活消费高,房租费、生活费以及一双儿女孩子的学费、杂费,日常开销很大,挣的钱只够维持家里日常生活用。
在遇到紧急情况,老人孩子生病时,他们都没有余钱为其看病买药,家庭的实际情况也不允许他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继续出门在外打工赚钱。
就在六年前,刘华毅在一家养猪厂打工给工人做饭时,看到养猪行业景气,想想以往自己打工收益甚微,不如自主创业。
于是她便积极了解养猪这一行业,通过向养猪厂内部养猪人员学习简单的养殖技术,后又到江苏省宿迁市当地了解猪种及交流养殖技术心得,深化了解养猪产业结构及销售渠道。
江苏一行对她来说收获非常大,看见许多人通过养猪富起来,而且养猪也可以常年在家,方便种地和养羊,使家庭40多亩耕地不致荒芜。于是,养猪致富的梦想在她心里就扎了根,何不大干一场,干出个样子来。一来可以自己致富,二来也给群众做个样子,要是能这样,该有多好哇?
回到老家与家人商议后,她决定实施具体的养殖计划,当时没有那么多的钱,建厂很困难,以三分高息契了一些人的钱,东挪西借凑了一部分,暂时解决了资金问题。
2016年8月,在自家门口开辟荒地筹建庆城县毅桐家庭养殖农场,专门养殖生猪。为力求冬季保暖,夏季通风,卫生环境良好,饮食饮水干净安全。她每天起早贪黑,全身心投入养猪产业,一次购进了100多头仔猪,开始了艰难创业。
养猪的活又脏又累,特别是夏天,猪舍粪便臭气熏天,苍蝇铺天盖地,让人恶心。一般人见了都会敬而远之、绕道而行,但她却毫不顾忌,一门心思扑在创业上。
自己动手清理粪池、药杀苍蝇、打扫卫生,使场内外保持的干干净净。她更加重视学习,不断摸索经验,在养殖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便在手机上百度搜资料、找书籍,虚心向其他养殖户请教,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殖方法。
她养的猪没病没灾、膘肥体壮,甚是喜人。但出栏时,意外却出现了。2017年悄然一场非洲猪瘟降临,猪拉稀三个小时就死了。喂的100多头猪,死了60多头猪,白天都不敢拉出去掩埋,只有到了晚上用手推车,推出掩埋了。虽然辛苦了一年,她不但没有赚到钱,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万元。
困难和失败没有击垮她,也没有让她停止拼搏的脚步,而且愈挫愈勇。他联系专家指导养殖设备的安装管理,规范养殖场的管理及卫生设施,有效节约成本,提高养殖水平。
她贷款买了两头优良公猪,发展母猪养殖并进行猪种改良,学习技术,掌握防疫知识和治疗的基本知识,理论结合实际,在养殖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和效益。
她昼夜守候在猪舍里,一边观察生猪的饮食、生长情况,一边研究生猪养殖技术,过上了与生猪为伴的生活。投食喂药,结扎治病,每天起早贪黑,无论肩抗80多斤的饲料、还是冲洗猪厩等都由她亲自去做,还要兼种40多亩耕地,丈夫张彦桐,在外打工,平时家里忙的时候就回家种地和搞养殖,妻子刘华毅,在家精心搞养殖并照顾家庭,精心管理,以期重整旗鼓。
养猪给她带来了艰辛,更带来了创业的乐趣。2018年猪价有所上升,她还清了建场及建住房款项、损失共50多万元。2019年养殖场净赚利润30多万元;2020年养殖场净赚利润60多万元;2021年由于猪肉价格下滑跌落,未出栏肉猪,卖猪娃净赚9万多元。她给家里添置了许多物件,购买了两台小汽车,过上了小康生活。
刘华毅平时在家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洗衣做饭,打理家务,一家人生活很和谐。她不怕脏不怕累,田间地头的活都是自己一个人去干活,家里的一切事务也打理的井井有条。今年由于养猪厂规模扩大,家里还养了10多头羊,准备再买20头母羊,一年下两撩子羊羔,一年壮大80只羊,经济收入翻倍,日子越过越红火,路子越走越宽广。
她也是公婆眼中的好儿媳,打扫房间卫生,从未因家庭琐事和老人吵过一次架,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累,田间地头的活也时常都是自己一个人干活,家里的一切事务也打理的井井有条,今年由于养猪厂规模扩大,对公婆的照顾虽没有以前那么周到,但也是一有时间就去照顾,关心从未间断,洗衣做饭,打理家务,一家人生活很和谐。
他们与六旬的公婆和两个孩子共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公婆现年龄已大,需要照顾,女儿在江苏省苏州市电子厂做质检员,儿子在太白梁九年制学校上学,一家人生活过得朴实但是很励志,也很有意义。
庆城县毅桐家庭养殖农场自成立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优质肉猪的产业化进程,对拉动种植业、加工业、运输营销的发展拓宽,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和就业渠道,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富民强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范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