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训事迹材料5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事迹材料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通过阅读事迹材料,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正确处理冲突和纠纷,以下是就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好家训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好家训事迹材料5篇

好家训事迹材料篇1

马玉兰,1970年3月24日出生,1992年参加工作,现在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工作,工作中认真钻研法律,秉公办案。其丈夫杨振宇在石嘴山市鹏盛化工有限公司工作,工作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两人自1993年结婚以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帮助、同甘共苦,组建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马玉兰同志自1993年以来,在民事审判工作的第一线默默工作了21年。21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一个能常年如一日在审判第一线工作的人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1年来,她始终恪守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信条,牢记审判权是人民赋予的,以不偏不倚赢得信任,以廉洁居中树立公正,独立承办各类民事和民商事案件近20xx多件,特别是调解成功率高达74.1%,社会效果好,受到了领导及同志们的好评,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并被记个人三等功一次。杨振宇同志现担任石嘴山市鹏盛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公司在惠农区,每周只能回一次家,而且因为工作性质经常出差,但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而努力工作,从无差错,夫妻二人虽然因工作分居两地,但两人均无怨言,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勤勤恳恳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都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作为工薪族,他们热爱本职工作,作为普通人,他们同样热爱家庭生活。虽然对有些问题可能意见不一,但她们总能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论大事、小事共同协商解决,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夫妻俩总是尽量完美的诠释父母眼中的孩子,丈夫眼中的妻子,孩子眼中的母亲。父母和婆婆均已是70多岁近80岁的高龄老人,且均体弱多病,每年冬季都要在医院住院治疗,由于娘家在惠农区居住,婆家在平罗县宝丰农村,她在大武口区工作,她就利用休息日和节假日回去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和婆婆,陪他们说说话,一边工作一边尽孝,虽然忙得像旋转的陀螺,但夫妻俩从没有任何懈怠和厌烦。人们都说天下婆媳关系最难相处,但她和婆婆相处得却似亲母女,不管到哪里出差,都给父母和婆婆买礼物,特别是近三年来,她考虑婆婆中年丧偶、老无所养,又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无人照料,心中不安,就亲自将婆婆接到家中照顾,平日对婆婆尊敬有加,每天给婆婆做营养又可口的饭菜,一有时间,她就会和婆婆聊天、陪婆婆上街转转,陪婆婆的时间多了,自然就少了时间照顾父母,她的父母也非常理解她,并不埋怨她的厚此薄彼,并给予鼓励与支持,常给她打电话报平安让她放心。家庭中充满着孝、爱和善的氛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夫妻俩尊老爱幼的言传身教下,她们的独生女和善、乖巧,待人宽容谦让,很爱她的姥姥、姥爷和奶奶,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一家人经常参加举办的各种募捐活动,经常会拿些零钱给乞讨的老人、残疾人或小孩。

真心待人、民主平等是她们全家的处事态度,与邻居们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帮忙,他们都热心帮助。主动张罗本楼道的共用电量,积极联系修理工修理共用的楼道门,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和谐社区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好家训事迹材料篇2

每到春节,有副传统对联是很多人家的选择:“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家风,传承这中华民族文化和道德,悠悠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家风的好坏,关乎到这个家庭或家族的兴衰,站在高层面说,也关乎到党风、政风和民风的好坏。

风吹日晒,字迹或会模糊,但好家风却会如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我国自古就是以家训家谱为纽带,推崇家风文化,时至今日,可以说,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观念一以贯之,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经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华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的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

在传统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家风门风的典范。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位高权重但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自律”为司马家之家风;南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精忠”为岳家之家风;清朝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现代谷文昌简朴清贫、公而忘私、为民奉献,“为民”为谷家之家风,他的“心中四有”也是所有党员干部永远的风向标,教导我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一个案例:在翠屏街道,也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着良好家风,影响着周围的百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良好的家风。林振财,翠屏街道石家庄村人,一家人生活平淡而幸福,但这种生活并没有延续太久,灾难突然而至。原本健康的妻子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看着躺在床上泪眼婆娑的妻子,林振财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一定要把妻子照顾好。”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林振财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妻子瘫痪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林振财一个人身上。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候,林振财还在忙活着收拾家务;当别人睡眼朦胧的醒来,林振财早已准备好了饭菜给妻子。农忙时,林振财总是在妻子吃饱后才上山打理果树,累的满头大汗后回到家继续忙里忙外,“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遇到了这样一位好丈夫,要没有他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妻子早已被他深深的感动。

10多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的坚守,让林振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额头的皱纹、头顶的白发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但他仍然坦然的接受这一切,每天为妻子端屎端尿、擦身换洗,不离不弃,林振财用执着的守候,撑起了一个家,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周围每一个邻里,感动了所有人。

第二个案例:在翠屏街道,还有这样一个人,用自己的行动传承良好家风。王福云,翠屏街道西富源村人。“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要照顾他一天,将来我要是动不了了,我就带着他一起住进养老院,不让他受罪”,王福云这样说道。儿子从小得了痴呆,智力和言语能力犹如孩子般状态,40多年来,王福云用父亲的臂膀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着他,彰显了最伟大的父爱。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王福云每天要为儿子打理一切,不管多苦多累,都从不抱怨,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都说父爱如山,最好的父爱是给予我们生活的力量,这些年里,他给儿子的不仅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更是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家风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一个家庭的文化。好的家风是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的表率,而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也反映出父母的综合素养。优秀家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应该加强教育,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个有责任心的家庭,一贯都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像墨子的家规,曾国潘的家训,这些人无一不爱国爱家,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无私奉献。在这样子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自小就在良好的家风家训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无一不懂得做人要有责任心,对父母负责,对师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

家风影响民风,民风体现国风。“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家风还关联着党风政风,是干部作风的外在表现。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风,以“家风”促“作风”,以“家风”建“新风”,在传统好家风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工作中,让优秀家风这朵美丽之花开遍每个角落!

好家训事迹材料篇3

家庭不仅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之家,爷爷奶奶是勤劳而朴实的农民,爸爸妈妈都是医务工作者,他们任劳任怨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的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乐于助人。每次全家人一起吃饭时,我们总是把好吃的菜往爷爷奶奶碗中夹,让他们多吃点;家里有重活,我们要自己干,不让老人累着,正因为如此,我也关心,体谅我的长辈们,在家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照顾好我的小妹妹!父母经常放弃节假日,勤劳工作,心系患者,虽少了我们家庭团聚的时间,但为更多的病患去除了痛苦,为他们送去了健康,同时也收获了父老乡亲的感恩和热心。

我从我的父母身上体会到了责任和担当,懂得了律己和感恩,在学校认真聆听为我授业解惑,明确我成长的方向;在家我用真诚、善良和孝心换取家庭的美满、幸福;在社会遵守公德、举止文明,以少先队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好家训事迹材料篇4

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与人为善,这几个字虽然简单,却是我们的家风家规,看一个家庭的家风,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

爸爸妈妈常给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有什么好东西先给长辈和小辈,吃饭时应该让长辈入座,动筷后自己才能动筷,坐公交车时,爸爸妈妈总给我们讲,给老幼病残及抱小孩的叔叔阿姨让座,我问为什么?妈妈对我说,老人腿脚不方便,宝宝小,站不稳,不安全等情况,我们应该帮助他们,爸爸妈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要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在家里做个乖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

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父母用自己的身体言行影响着我,这积极健康的家风已经融入我的生活,将会代代相传!

好家训事迹材料篇5

尽管已经83岁高龄,住进了县城的楼房,儿媳孝顺,可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的樊桂英老人还是常往郊外的老房子跑,补墙擦窗、浇花种菜。每逢周末,儿孙们也是齐齐地来到这里,陪老人一起打理着承载家庭回忆的“根据地”。

在这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有省里的“三八红旗手”,有光荣的人民教师,有大学生,还有研究生……培养和教导他们的樊桂英老人,虽然出身农家、没读过书,却能在生活中言传身教,使四世同堂的36口之家形成了崇德向善、知恩图报的淳美家风。不仅樊桂英老人本人被评为吉林省道德模范、“吉林好人”,她还带领儿孙们赢得了全国“最美家庭”的荣誉。

“只要儿女有书读,苦也是甜的”

“我一出门,总得向人家打听‘这上面写的啥,那墙上贴的啥。’”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到衣食无忧、生活安稳的今天,83岁高龄的樊桂英心里装着沉甸甸的满足,唯独遗憾没读过书、不识字。“一定要让孩子们读书识字,做有文化的人”,樊桂英说这是她一生的信念。

1962年,14岁的大女儿面临辍学务农,樊桂英和丈夫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从内蒙古举家搬到300公里外的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新兴村。

全家人成了外来户,没有土地,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由于丈夫多病,樊桂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做起了“和大泥、脱土坯、垒土墙、打草捆”的泥瓦匠,用血汗换来的收入供子女读书。樊桂英说:“只要儿女有书读,苦也是甜的。”在樊桂英的感染下,儿女们不但成绩优异,还利用课余时间挖草药、捡牛粪、搂柴火,补贴家用。

为了让孩子们继续读高中,1980年,樊桂英带着全家搬到通榆县城郊区。她夏天卖西瓜,春秋打工,冬季卖鞭炮,终将7个子女都培养成才,小儿子还读了研究生。孙辈们更是不乏高才生,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17人,专科生5人;全家培养出国家公务员9名,事业单位人员8名,军官2名,个体工商业户7名,在读大学生4名。

生活小事中透着做人的大道理

由于长期高负荷劳动,1979年冬天,樊桂英的脚后跟长起了“骨刺”。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她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坚持劳动,直到脚底的“骨刺”被活生生地踩弯。她常常叮嘱孩子们“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自己”“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在樊桂英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果然不负希望。大女儿多次被评为吉林省优秀组工干部、三八红旗手。二女儿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三女儿和小女儿两家经商诚实守信、依法纳税。四女儿一家三口,都是国家公务员。第三代的孙辈们工作于市、县各级机关单位,其中二女儿家的儿子儿媳还就职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1992年,樊桂英的老伴患病住院,樊桂英为老伴翻身、按摩身体、端屎端尿。在她的带动下,儿孙们自觉地往医院跑,轮流值班。在长达5年的陪护中,一家人默默地展现出不间断的爱与孝。

1997年老伴去世后,樊桂英告诉孩子们:“你爸虽然没了,但这个家不能散,你们一定要像你爸活着时一个样。”从那以后,这个大家庭更加和睦,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帮助,儿孙们的小家庭个个和美。

“给人是幸福,欠人是受罪”

尽管已经年过八旬,樊桂英还是坚持年年回向海乡新兴村,看看当年自己困难时帮过忙的老邻居,为他们提供帮助。

“姥姥没工作,也没社保,子女们给她的钱舍不得花,给她买的衣服也舍不得穿,都攒起来捐给社区的困难户。”樊桂英的外孙女焦雯倩说,“姥姥常说‘给人是幸福,欠人是受罪’。”

樊桂英身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品质,影响着整个家庭。从县委组织部退休的大女儿常年不留姓名做好事;在农村和郊区工作的小女儿,不仅乐于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还自掏腰包长期资助多名孤儿;在民政部门工作的大儿子除了访贫问苦干好本职工作外,更不忘帮助低保户和贫困户。小儿子拿出7万元资助就读于东北电力大学的一名贫困学生,直至其参加工作。

在樊桂英的教育下,整个家庭都主动承担起社会担当,长期资助6名孤儿。截至目前,这个家庭通过捐助、救济、资助等渠道,累计向社会无偿贡献资金60余万元。

好家训事迹材料5篇相关文章:

市级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优秀5篇

消防先进中队事迹材料范文5篇

政法对标先进事迹材料5篇

幼儿园师德事迹材料5篇

市三好学生主要事迹材料最新5篇

市级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5篇

班主任优秀事迹材料优质5篇

市三好学生主要事迹材料5篇

市级优秀班主任先进事迹材料5篇

大学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5篇

好家训事迹材料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