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作文可以记录下我们的勇气和坚持,写作文是我们提升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下面是就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杜甫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杜甫作文篇1
无论是充满凌云壮志的吟诵,是国破家亡的伤痛,还是同情人民的情思,无一不弥漫着你沉重的气息,一言难尽的愁滋味……杜甫,我想对你说,总有一抹灿烂,在时光与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沉重的心情,给城中的草木染上了深沉的颜色,国破的伤痛让你的眼睛不再明亮,你也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支离破碎的江山,更添一份忧愁……只是,历史无法改变,为什么不去吟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的诗中常常揭露着社会的现实,官府豪门内歌舞升平,奢侈萎靡的生活更刺痛了甚至百姓疾苦的你,隐居草庐的日子里,你依然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因为你是苦百姓之苦的诗圣啊,所以你无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少年的你也曾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也曾有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抱负……只是,战乱的纷扰,颠沛流离的生活,百姓饥寒痛苦在水深火热之中,就这样,你那凌云壮志深深的掩埋,晚年登高的你,也只能听到风声呼啸,猿猴哀鸣,也只能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叹息……
杜甫,那沉郁顿挫的诗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愁苦的诗圣,你经历了唐朝的由盛而衰,性情使然,你始终无法在乱世中燃起希望。杜甫,我想对你说:
总有一抹灿烂,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
无论是黑夜的深处,还是在白昼的边缘;无论是在繁花之中,还是在荒野之上,抬头直面人生,总会有一个出口,没有深沉的愁苦,没有支离破碎的生活,只有一抹灿烂的希望,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之间……
读杜甫作文篇2
杜甫是我特别崇拜的诗人,他的诗让人读着都仿佛亲临其境,跟着诗中的一句句时而高兴,时而伤心。去杜甫草堂当然是件使我高兴的事。
走进大门,一片竹林吸引了我,竹子的竹叶长长的,青翠欲滴,竹竿也细而长,让人有一种清新爽朗的感觉。一阵风吹过,竹子轻轻地摇动着,仿佛在向我招手致意。饶出竹林,我又来到了“诗史境”,诗史境中布满了历史文化的足迹,杜甫的一句句诗句到处都是,连空气中也好象也有着一丝文化。
杜甫草堂里的知识让人吸收不过来,景色也让人目不暇接,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少陵故居”这里面是后人根据杜甫诗中描绘家而修建的。走到草屋前,首先印入我眼帘的是一扇木门,门是由一根根树枝连在一起的,打开门还发出“嘎吱-——”的声音,走进院子一片菜地吸引了我的眼球,看来杜甫原来还是比较爱劳动的嘛!在院子的西边,有一个凉亭,在上面一坐,清凉而舒适。到了草屋里,我突然被客厅吸引住了——炕上放了一张简小的桌子,一个衣架上放了斗笠、蓑衣,以前都是在课文中才听说过的,今天终于亲眼见到了。杜甫的书房里的书桌上放满了书和纸,,看到这一幕,我突然联想到了杜甫熬夜作诗学习,看来不管做什么是都要付出的。
这时,已经不早了,我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杜甫草堂”这儿让我学到了许多,让我难以忘怀。
读杜甫作文篇3
今天,我来到杜甫草堂。我来到杜甫草堂,踏入大门。樱花向我扑来,一个仙境般的场景出现在我面前:郁郁葱葱的樱花伫立在石路两旁,花瓣飘落在地,为街道增添了一丝妩媚。
我第一次来“大陀”。来到达达,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国画,不过是一间茅草屋。画与真实场景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因为现代的不断发展,草堂发生了一些小的变化。后来我们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很多字,很难读懂,因为会有一些我不认识的'字,或者是模糊的字。到我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读不下去了,但我确信这是对杜甫一生的介绍。
沿着石路走,我们又来到了诗史馆。诗史馆中央,有一尊杜甫唱歌时的塑像:头微仰,嘴微张,颇有大师风范。雕塑两侧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草堂把后人的诗奉为后人的圣物”,是为了纪念诗人而写的。在两个壁柱之间,有历代石刻的杜甫像拓片和木刻。我的目光被诗史馆两边的陈列室吸引住了。当我走进陈列室时,“杜甫诗画”和现代画家和画家的笔触出现在我眼前。
终于来到了宫布寺。工贸部的神社里有一个彩色的杜甫雕像,毫无生气。工贸部祠内有明清石刻和“少陵草堂图”铭文。
晚上,茅草屋要关门了。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下,我依依不舍地走出了杜甫草堂。
读杜甫作文篇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诗人从长期现实遭遇中提炼出来的崇高理想,是宁愿自己住破屋受冻,甚至冻死在所不惜,只要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感到心满意足。这种关心人民疾苦甚于关心自己的思想境界,何等伟大!
这是诗人乾元二年,到达成都第二年靠亲友帮助,在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茅屋,即草堂。上元二年秋八月。一场大风吹破了茅屋,接着又连夜下雨,诗人在屋漏之遭连夜雨的愁苦之中,不是只想自己一人一户,而是忧国忧民,为天下万千寒士着想,写下千古名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尊他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风格沉郁顿挫,融合众长,兼备诸体。
与李白相比,杜甫的诗更加偏重于表忧国哀民之事,这可能是与他当时生活的环境有关。杜甫生活在唐朝中晚期,当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全家颠沛流离,所以才会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诗人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被称为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这是在唐太宗宝应元年,唐军收复了黄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定。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洲,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在极度的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风格豪放,诗句皆发自肺腑,直抒胸臆,毫不做作,一气合成,明快自然,情感奔涌,如江河流泻,韵律急驰,强烈的表现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心情和极欲回乡的愿望。
诗人也同时懂得批判皇帝的作为,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
他在《蜀相》中这样写:“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生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不仅仅是单纯赞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工业,而是通过此,来抒发他的壮士未酬,抒发自己的抱负。
诸葛亮德才兼备,就“德”而言,忠贞不二,鞠躬尽瘁。就“才”而言,有治国平天下大计,功勋卓著,六出祁山,志再统一。可惜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陨落。百姓失声,令后代志士仁人不禁泪洒衣襟。
而作者的一生曾有着远大的抱负,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着”的志向,许身人民,志在匡国,但身处乱世,到处漂泊,理想成空。这与诸葛亮何其相似,可见诸葛亮一生的才智,功业,德操,也是杜甫自身政治理想的写照。尾联所吐露的正是千古志士仁人所知,共同心声感人至深。
总而言之,杜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诗人。
读杜甫作文篇5
我以一个学识并不广的中学生的眼光中看杜甫。想起杜甫,我就跟着回忆起两句话。第一句是在电影里听到的:圣人,其实也是人,只不过他做了一般人做不了的事,所以他成了圣人。
第二句便是人们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想,这两句话用了杜甫身上在贴切不过了。小时候,妈妈给我一本唐诗三百首,让我背其中的诗,有一大部分是杜甫的,我问妈妈:“为什么要背这么多无聊的诗呀?我要看哆啦a梦!”妈妈也不生气,笑着摸着我的头,说道:“乖啊,好好理解好好背,以后很有用的,背完了妈妈给宝宝棒棒糖吃。”“那有什么用呢?”“乖乖地背啊,以后就知道了。”于是我对杜甫的诗报以美好幻想,乖乖的背着。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听了看了许多关于杜甫的诗,故事,觉得他是那么遥远。细读后,又觉得我每天都在用他的道理。就如孔子一样,形象似乎是那么高大,有时却又发现他就在你身边,指导你做人、做事。打个比方,当读的书越来越多,便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但显然,我读的书不够多,所以文章并不很好。
当春天绵绵细雨拂过时,然们会付上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读杜甫的诗,就像看一部纪录片,真实地刻下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所以我有时跟同学开玩笑,例如:纪录片《石壕吏》,制作人:杜甫。也许,就像妈妈说的一样,年龄大了,理解就越深,运用就越多。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象生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也正如臧克家先生评价鲁迅一样: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读杜甫作文篇6
来到杜甫草堂,仿佛回到了杜甫的那个年代。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后人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 坐落于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占地近20万平方米,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
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来到成都,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4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有240余首。“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了杜甫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杜甫草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纪念遗址。在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历史的味道?。树木都高大粗壮,看不见顶端。经重建的茅屋。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在万拂楼上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是杜甫草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游完草堂,里面的景虽动人美丽,但不免多了一些现代的气息,少了几分宁静朴实的田园的感觉。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尽量保护这些历史遗产的原貌,让人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历史。
读杜甫作文篇7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巅峰,著名的诗人不计其数,而杜甫无疑是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看到的景象。看到自己的国家由盛而衰,他愤怒,他沉郁,他悲痛,他没有想到在短短几年的战乱中,盛世大唐会变得如此残破不堪,这完全是因为唐玄宗李隆基贪图享乐、不重用人才所致。杜甫努力了大半生,也只能“官应老病休”,就像“天地一沙鸥”,过起了漂泊无定的生活。
47岁的杜甫带着家人,从长安逃往四川成都躲避战乱,一到这里,他就去拜访“武侯祠”:锦官城外,树木茂盛,黄鹂鸟的歌声优美动听,但却无人欣赏。想当年,诸葛丞相有那么多的崇拜者,在他去世后,还专门修建祠堂纪念他,而现在呢?来拜访他的人却很少,台阶上杂草丛生、自顾自地青翠着,四季轮回,斗转星移,他的祠堂静静地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无声无息……
想想自己,国难当头,却没有孔明先生那样的济世之才,挽狂澜于既倒,不禁潸然泪下……这就是杜甫写的另一首千古名诗——歌颂偶像诸葛亮的《蜀相》。
杜甫一辈子过得很不幸,虽然没有得到皇帝重用,但他的理想始终是报效国家,他一直在努力,他用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值得我们铭记。
读杜甫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