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充分展示我们对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独特思考和观察,从而提升我们的社会责任感,看完书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写篇读后感,就职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骆驼队读后感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骆驼队读后感篇1
看完《骆驼祥子》,合上书,那个高高兴兴拉车的祥子仿佛已成为腐朽的过去,那个高大壮实的青年终究是被残酷的现实磨平了棱角,挫光了锐气,压弯了脊梁,再不能爬起来,也再不想爬起来,最终被吞没。
祥子也曾是一个有梦想肯吃苦的人。初到北平,他认准了拉车这一行,立志买上自己的车。三年来,他喝凉茶,吃粗粮,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干最苦最累的活,当他终于买上属于自己的车时,那份夙愿得偿的欣喜,如星火燎原之势,占据了整个身心,点燃了全身的热血。我想,此时一定是祥子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拉着属于自己的车,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尚未经历社会的黑暗,尚未见识人心的贪婪。他朴实,正直,坦荡,守信,是当时肮脏的社会中的存在的一份干净。
但是,不到半年,车被兵抢了去,抢去的是祥子的血和肉。孔圣人一般的曹先生再次给了祥子对生活的的希望,而虎妞的逼婚,孙侦探的敲诈,却使他再度陷入迷茫。被迫娶了虎妞,又买上了车,祥子本以为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好日子,虎妞的难产而死使他两手空空,仿佛一只孤零零的小船驶在社会的大海中,随便一个浪头就可以轻易淹没他,他没办法,他努力过了,没结果,他只好随波逐流。小福子的死迫使他真正融入这丑恶的,危险的社会,他不再与大海抗争,他甘愿被大海吞没。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祥子,最终在这没人性的世道中成了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这是祥子的错吗?杨先生一家压榨式的剥削,他们的自私自利;孙侦探敲诈钱财,内心的贪婪;虎妞的诱骗,谎言……是他们,联合起这世道,把一个干净老实的人变成了黑暗麻木的躯体。是他们,联合这世道,亲手毁灭了一个独立自强,上进有为的人。他们是刽子手,推着,拉着,逼着祥子走上了断头台,变成了行尸走肉。
读完此书,心中感慨万分。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一颗澄澈的心灵,一份不畏困难的勇气,一种越挫越勇的精神。无论人生道路上是否会荆棘遍布,险象丛生,都应坚守初心,不怨不悔,做一个朴实、正直、向上人。
骆驼队读后感篇2
二强子在《骆驼祥子》中出场很少,提起他时大多数人们会愣一下才想起这个人。不过,就是这仅仅一点点的描写,让这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强子是小福子的父亲,和祥子一样,他是个车夫,而且是个爱享受的车夫。在那个年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像车夫这样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吃不饱穿不暖都是常事,但是二强子他不仅不节省,而且整日享受金钱给他带来的乐趣。他是个父亲,但是却为了钱将自己年仅19岁的女儿卖给军官,只是为了钱,那少得可怜的两百块钱。二强子,用着拿女儿换来的钱,将家里上上下下都打扮了一番,为了显得体面,然后继续享受着那扭曲的“快乐”。
他总是喜欢喝酒,仿佛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些酒。当他喝完酒醉醺醺地回到家中,看见妻儿的面孔,二强子的心中也曾懊悔过、惭愧过,“他觉得自己不是人”,但是结果呢?结果就是他选择懊睡一天,“把苦恼交给了梦”。
书中说,在他醉了的时候,他一点情理不讲;在他清醒的时候,他顶爱体面。出去拉车,等着别人来夸自个儿的车好看,然后就这样白白浪费一天;如果拉上个好座儿,腿跑不动又
让他难过,一难过就想到女儿,然后跑去喝酒。钱,那些钱,一点也没有剩下,还没丢掉的,只有那辆“体面”的车子了。
终于,二强嫂死在他手里。此时的二强子,甚至想过再把自己的儿子卖了。至少在我看来,从父亲这个身份来说,二强子根本就没有尽到父亲应尽的责任;从丈夫的身份来说,也是如此。
后来小福子回来了,被她的“人”抛弃了。二强子看来,女儿回来了就意味着要多养活一张嘴,无奈之下,小福子只能靠卖身来养活两个弟弟。自己的女儿为了这个家的付出,在二强子眼中是应该的,他还一边骂着女儿“不要脸”,一边伸出手向她要喝酒的钱。最终,他给予女儿的下场就是在树林里穿着别人的衣服吊死。
阅读完这些片段,我的心是沉痛的,他不就是祥子最后的结局吗?没错,他的人生是可怜的、悲剧的,自己处于社会最底层,只能卖苦力,家里还有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很多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二强子身上就是最好的体现。自己打死了老婆又逼死了女儿,却还在追求享受。他的悲剧,包括他家人的悲剧,是他造成的,是他亲手造成的,是他的不知悔改造成的。
这样的人,命运终究是悲惨的。
骆驼队读后感篇3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唯美的散文,一个个镜头随着岁月流逝已经积淀成一幅幅泛黄的经典照片,它将老北京、英子的童年一一重现。然而,无论是老北京,还是英子的童年,都已经与孩子们的世界遥远了。这篇课文自己上过不止一次,也听过别人上这篇课文,然而过后都只觉得文章陶醉了老师,却打动不了学生——课上得浮了。今天听了肖绍国老师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我猛然清醒——原来唯美的散文也可以上得扎实,原来孩子们的童年与英子的童年也有焦点。
肖老师的课尽管我不喜欢他说话的腔调,然而细细品味,尤其在课后细细回顾,却发现有许多值得我学习与借鉴之处,因而也觉得生动了。尤其是语言文字的落实上,很值得学习。
课上肖老师着重引领孩子们学习“学咀嚼”这部分。肖老师着重抓住了“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这几句话来点拨。三个“那样”,经过肖老师的处理只留有一个,让学生比较着读,读出了三个“那样”的慢节奏。“磨来磨去”这个词,肖老师从词的结构着手,让学生说几个“abac”结构的词。在这里肖老师让孩子们回忆起儿时妈妈摇摇篮的情形、荡秋千的情形,造了“摇来摇去”、“荡来荡去”,貌似词语练习,其实是激活了孩子的生活体验。肖老师还结合肢体语言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包括读好“磨来磨去”,接着又将原句改为“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学生在反复比较中读出了“磨来磨去”的韵味,感受到了骆驼的慢,感受到了骆驼给英子童年带来的乐趣。这一段肖老师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读,慢慢地读,读出了文本的韵味,读出了骆驼的沉稳,读出了英子的纯真,所以渐渐的,丑丑的骆驼也变得可爱了。所以在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后,肖老师创设情境“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学生想象说话,在学生眼前出现的骆驼变得生动了,他们和英子一样也喜欢丑丑的骆驼,我想,如果此时骆驼就在孩子们眼前,他们也会学骆驼咀嚼的样子的。
在“谈驼铃”这部分,肖老师的处理也很巧妙,但归根究底还是在语言文字的落实。他与学生扮演父女,分角色读英子和父亲的对话,在对话中巧妙地提示学生关注重点字词,比如“软软的,软软的,三天三夜,不声不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把英子的话读出了味道,一个充满遐想、无限纯真的英子便跃然眼前。
肖老师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中重在语言表达形式的解读,从落实语言文字入手,领着孩子们在慢节奏中缓缓走进老北京、走进英子的童年。相比较肖老师的课,我曾经的借助图片、借助音乐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有感情朗读的教学真的显得空洞了。
“促进儿童与文本的视界融合”,是本次语文课堂节的主题。我有幸听了五节课。这回一改过去女老师主打的局面,四节是男老师的课,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注重落实语言文字,注意了读正确一个字,理解到位一个词,扎扎实实,看似细碎,其实这一字一词本就是理解文本的敲门砖。想来,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好语言文字,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理性化呢?我想这也便是促进儿童与文本视界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了。
骆驼队读后感篇4
?骆驼祥子》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淳朴善良的人“祥子”的故事。祥子是一个健壮的年轻人,从乡下来到城市,心里充满希望,想要在这里过上好的生活。于是他在这里拉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后,终于买上了自己的车,却被官军抓走,车也没了。为了再次买上车,他娶了自己不爱的虎妞,可虎妞却难产死了,他只得卖掉车给虎妞送葬。最后,他心爱的小福子也死了,于是堕落下来,学会了吃喝嫖赌,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让人觉得同情又怜惜,但是却也能让人从中得到许多启发。
这个世界上像祥子一般,充满热情活力、淳朴善良的人有很多很多,他们拥有自己的理想,努力去追求,但大多都在社会的压迫之下,成为了他人的垫脚石、牺牲品。我想,若不是现代的社会没有了战争,人民都得到了解放,整个社会都将会走向衰落。
相信大家都听过海伦·凯勒的故事吧,一个天生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女孩,对于这个世界原本已经快要绝望,但却在这时,她的老师,莎莉文带给了她面对世界的勇气和希望,她不放弃,坚强,努力,不畏惧艰难挫折,最终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认识了世界,成就了自己,成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慈善家。
她和祥子的出生是不同的,经历也是不同的,但他们都曾遭遇过挫折,感受过黑暗和世界的不公,可是他们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难道就因为一个得到了帮助,而另一个没有吗?不,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在黑暗的时刻,希望、信心才是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的指路人。祥子走向堕落,难道不正是因为失去了希望吗?
狄德罗说“人生是海洋,希望是舵手的罗盘,使人们在暴风雨中不致迷失方向。”我也想说:“人生是条船,希望是发动机和螺旋桨,使人在波涛汹涌中还能拥有前进的动力。一旦失去,便只能在风雨中飘摇,沉入毁灭的海洋。”
而我们,不曾经历过祥子那般的大起大落,不曾有过海伦·凯勒那般的悲惨身世,却如何不能携着希望,去追求成功呢?
骆驼队读后感篇5
这是一本较薄的小说,只有15。7万字,数日便看完。看完的第一感觉便是:不过瘾!实在好短!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祥子是旧北京三十年代的年轻车夫。他相貌一般,块头大,跑得快,不怕吃苦。他有理想的职业——拉车。他有追求的目标——买车。流了三年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一辆自己的新车。那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兵抓去打杂。车子——他生命的一部分,被夺走了。有一天,炮声把营里的兵吓住了,他们决定迅速转移。祥子趁乱带上兵营里的几匹骆驼,溜了。他卖了骆驼,凑了三十几块大洋,又回到“仁和厂子”拉车。厂主刘四爷的闺女虎妞,都三十多了还没找到婆家,就是因为太泼辣了。虎妞看上了祥子,诱惑祥子,祥子栽在了她的怀里,祥子后悔,准备一刀两断。可虎妞骗祥子“有了”,祥子是丢不掉她了,最终与她成了亲。虎妞死于难产,祥子所爱的小福子也离开了人世,祥子人财两空。
从此,祥子憎恨任何人。他染上了恶习,吃喝嫖赌。拉车不勤快了,干脆不拉车。他开始骗钱,借钱不还,甚至为钱出卖别人。祥子彻底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一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
骆驼队读后感篇6
一身简朴的布衣,一双黑色的布鞋,加上一条沾满汗水的白毛巾,大概就是多数人们脑海中那个人力车夫的形象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基层,每天的工作无非是拉着载着人的人力三轮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用自己的劳力和汗水生存,他们是旧社会人们眼中的低微人群。
我国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抗战前夕,对这群人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刻画,写出小说《骆驼祥子》。老舍以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
小说主人公祥子,一个曾经年轻力壮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一个曾经强势、独立的头等车夫,一个曾经以为只要不怕吃苦就能在社会上立足的“天真”的乡下汉,却在社会中一步步沦陷,最后像一条狗一样栽倒在街头,再也爬不起来……是什么原因造成祥子这样的变化呢?答案很明显︰是旧社会的腐败,将他磨砺成了另一个人一个整日游手好闲,吸烟酗酒的小混混。他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完全丧失了理想,丧失了要强的性格,丧失了对生活的所有企望和信心!
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在为自己怀揣的梦想努力打拼呢?许多人在每天枯燥的工作中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只为了一时的酒足饭饱,没有积蓄,没有规划,用网络上的一个流行名词来说,就叫“月光族”。这类人就如丧失了斗志后的祥子一样,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既然这已不是那个昏暗、苦难的社会,那我们为何不能为自己制定一个深远规划通过自己的勤劳奋斗来改变自己呢?
导致祥子一步步堕入深渊的,我想,出了那个“把人变成鬼”的黑暗的社会和制度,还有他自身封建愚昧的思想。他看不到受压迫的小生产者拜托奴隶地位的真正出路在哪里,而是把一切都归于“命”。他丝毫不知,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要想在那个“吃人”的时代立足,就必须把握命运,挑战命运!
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显然,小说中的祥子是属于最后一类人,他在苦难中堕入了万丈深渊。试问,你们甘愿做一个弱者吗?相信大家的回答是一致的,当然不愿意。那么,就让我们昂首挺胸,向命运发起挑战,向苦难发起挑战,为拥有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努力吧!
最后切记,命运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
骆驼队读后感篇7
这部小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它展示出一幅旧中国的真实图景,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好胜要强的祥子指望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并与刘四爷的女儿虎妞成亲,不久虎妞难产而死。拉车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却对祥子产生感情,可是因穷困却不能他们结合。当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祥子来找小福子时,小福子已死。好强的祥子最终也被吃人的社会吞没。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
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骆驼队读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