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规划评估方法,以便他们能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和学生的需求,以便制定最合适的教学策略,下面是就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诗词三首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诗词三首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 )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 )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 )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 )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 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 有 ;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 ,
有 ,有 ,还有 ,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
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 )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诗词三首教案篇2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 “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诗词三首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理解诗人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鸟飞云去
独坐敬亭山 不厌敬亭山
湖光秋月 潭面无风
望洞庭
山水翠 一青螺
日出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词三首教案篇4
教学思路:体现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 )创设情景,一旧代新
1 回想学过的古诗《所见》
2 引出新诗《牧童》
二 )复习学法,体会古诗
1 指生说出古诗学习的六读法
2 自学
3 集体汇报
一读说感知
1)初读《牧童》,说出整体感受:景色的优美,牧童的悠然自得。
2)练读,先指名,评价,在齐读
二读划节奏
1)二读《牧童》,划出节奏和平仄。
2)按节奏,平长仄短读诗。
师:“加上感受,结合节奏和平仄,练读诗歌。读后自评,师评后再读。
三读解诗意
1)三读《牧童》,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指生说意
师:“这首诗的那些字眼最生动?”
四读品诗境
1)抓字:“横,弄,卧”
2)练读“横”,读出草地的茂盛,练读“弄”,读出牧童的顽皮,可爱,练读“卧”,读出牧童的无忧。
五读练感情
引读:诗人正是被草地的丰美所吸引,才写下这首《牧童》(生齐读古诗),诗人侧耳倾听,又听到悠扬悦耳的,富有趣味的笛声,有感而发(再读古诗),牧童的随遇而安,天真可爱深深地吸引住了诗人,落笔成章,写下了这首趣味盎然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在齐读古诗)
六读绘画面
1)师范读古诗,生闭眼想象画面,再说情景(重点猜想“卧月明”)
2)用笔绘画面
三)齐读古诗,结束全课
诗词三首教案篇5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童
蓑
铺自由
弄自在文化
卧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诗词三首教案篇6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吕岩。
2.检查预习,介绍诗人:唐代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时局动荡,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3.解诗题: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读通顺。
2.个别读(相机教生字蓑,齐读)
3.齐读(读准字音,更要读出韵味和节奏)
用斜杠划分节奏,边读边划。老师出示节奏划分,生读。
4.师配乐朗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依据回答画图(月亮、草地、牧童)
三、品析一、二句,总结学法
1.学习第一句,生质疑。
草地是怎样的?(宽阔、草多、无边无际)
真的只有六七里吗?(虚指)抓住铺字品析。
个别读,齐读。(读出草地的无边无际、广阔、绿)
2.学习第二句,师提问。
师:在这么广阔无边的草地上,你想牧童会干些什么呢?
生回答,读。
他的笛声会是怎样的?
真的只有三四声吗?(虚指)抓住弄字品析。(断断续续)
3.师质疑,生答疑。
六七和三四可以换位置吗?为什么?(不可以)
4.说诗意。(同桌间相互说一说,全班交流分享)
齐读一二句。
5.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想画面——品诗眼。
四、运用学法,自学三四句
1.自由读三四句,运用学法品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卧(躺、睡、趴)
2.恰当联想:此情此景,牧童会想些什么呢?
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
个别读(开心点、慢一些)全班齐读
3.多元智能,自由选择
想用自己的话描写诗句情景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科研有感情地读一读(配乐朗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喜欢表演的同学还可以演一演。
4.诗人看到这样一个牧童,他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五、拓展迁移,自由表达
1.描写童年生活的诗句还有很多,同学们还知道哪些?
出示两首儿童诗《舟过安仁》和《小儿垂钓》
2、同学们之间分享童年的快乐事情。
总结:其实童年还有很多快乐的事情,一本小人书,几个伙伴,甚至是一场游戏,都能让我们获得无穷无尽的快乐。这就是大家的童年生活。今天,我们通过读诗句—想画面—品诗眼感受了诗人笔下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们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去编织术语自己的快乐童年回忆。
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1、背诵古诗《牧童》,并将《牧童》改写为一篇小短文。
2、预习《舟过安仁》一诗。
3、板书设计
诗词三首教案篇7
教学目标:
: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
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诗词三首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初中生物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