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当清晰地展示每节课的目标和安排,通过教案,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练习和作业,以下是就职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兔乖乖(二)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小兔乖乖(二)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复述对话,丰富相应的词、句:“敲”、“门关得紧紧的”。
2.运用听说游戏的方法感知、理解作品内容。
3.愿意在集体中进行表演,感受与同伴一起活动的快乐。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初步懂得自己长大了,遇事能够试着面对。
活动准备:
1.用硬卡纸做的立体(可折叠)背景图一副(上有房、树、花、草)
2.兔子头饰四个,狼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了解故事中的角色、故事发生的地点。
1.认识背景教具中的各种名称:房、树、草、花。
2.展示、兔子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兔子特征: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并相应取名字。
(二)教师运用形象与动作辅助朗诵故事。
1.教师边演示教具边朗诵、表演《小兔乖乖》。
2.讲到“兔妈妈有三个孩子”时,教师伸出三个手指。
3.讲到“一个叫长耳朵、一个叫短尾巴……”时,引导幼儿根据教具的特征进行推理。
4.讲到“把门关得紧紧的,谁也不要开门”时,教师用动作“关门、摆手”强化这句重复的对话。
5.讲到“兔妈妈一边敲门,一边唱……”时,教师伸出食指做敲门状,边做动作边用轻柔的声音进行无伴奏歌唱,并提问幼儿“小兔开门了吗?”
(三)教师运用动作再先、朗诵在后的方法鼓励幼儿参与故事的讲述。
1.教师继续边演示教具边朗诵。当再次讲到“把门关得紧紧的,谁来也不要开门”时,教师用“关门、摆手”的动作,引导幼儿参与朗诵。当讲到大灰狼“一边敲门一边唱”,再次提问幼儿“小兔子会开门吗?”。继续讲故事当讲到“妈妈一边敲门,一边唱……”时,教师又一次用敲门的动作,引导幼儿参与到有趣的表演中。
2.讨论:大灰狼是怎样唱歌的?兔妈妈又是怎样唱歌的?小兔子听到大灰狼的声是怎样回答的?听到兔妈妈的声音又是怎样回答的?
3.幼儿与教师一起用歌声再次重复狼和小兔、兔妈妈和小兔的对话。
4.教师与幼儿用对答的方式朗诵、表演故事。
活动延伸:
结合音乐活动“小兔乖乖”在午餐前做小兔子的手指游戏。
活动反思:
1、本次音乐活动主要是针对小班的孩子,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2--3)岁。大多数的孩子都还是语词不清,所以就运用游戏和音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词句。
2、活动目标中让孩子分辨小兔子,大灰狼,兔妈妈的声音。在紧张和愉快两种不同的音乐游戏气氛中,分辨大灰狼和兔妈妈声音粗细的不同,并进行游戏。让孩子们非常的兴奋和积极。
3、对这次活动的整体效果,课堂上小朋友耶积极的互动,激起了小朋友对故事,音乐,游戏的兴趣。如果从新完成这次活动的话,活动准备方面,比如说房子颜色更加鲜艳,比较符合小板凳孩子们。小班的孩子应该给予简单直观的事物,这样孩子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精心设计,使得活动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小兔乖乖(二)教案篇2
目标:
1、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练习四散跑。
2、提高灵活躲避、互不碰撞的能力。
准备:
1、“萝卜”教具(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两倍)。
2、场地布置:小桥(平衡木)小水沟(牛皮筋拉成)
3、小兔头饰人手一个,大灰狼面具一个。
4、场地布置
指导:
一、开始部分
1、教师扮作“兔妈妈”,幼儿扮“小兔”在场地中间“小兔跳”。
2、准备操:边念儿歌边活动身体。“早上天气真正好,我们大家起得早,伸伸臂,伸伸臂,弯弯腰,弯弯腰,踢踢腿,踢踢腿,蹦蹦跳,蹦蹦跳,天天锻炼身体好”。
二、基本部分
1、游戏:种萝卜
(1)师:兔宝宝们跟着兔妈妈走过小桥,跳过小水沟,来到萝卜地。
师:萝卜地到了,我们一起来种萝卜吧!(兔妈妈和小兔在种萝卜)
师:孩子们,如果大灰狼来了,我们应该怎么样?(逃跑、躲起来)
(2)示范跑:请2-3名幼儿示范跑的动作,师:跑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讲解:很多人跑时要看好方向,尽量不与别人碰撞,如果快碰到了要马上闪开。
(4)音乐起,“大灰狼”出现了,师:孩子们快跑,大灰狼来了。(幼儿四散跑)
2、游戏:给萝卜浇水
师:大灰狼走了,妈妈要和你们一起给萝卜浇浇水。(“兔妈妈”带“小兔”到地里给萝卜浇水。)音乐起,“大灰狼”再次出现,“小兔”四散躲起来,“兔妈妈”边保护小兔,边给予指导(快跑,跑的'时候不要碰到小兔子,不然摔倒了,要被大灰狼抓走的)(游戏进行两次)
3、游戏:收萝卜。
萝卜长大了,“兔妈妈”回家拿筐装萝卜。“大灰狼”又出现了,“小兔们”四散逃跑以躲避“大灰狼”的追逐。大灰狼还是没有抓住小白兔,这时正好兔妈妈回来了,把大灰狼赶走了。
三、结束部分
1、孩子们,和妈妈一起去拔萝卜吧!(“兔妈妈”带小兔去拔萝卜。)
2、音乐响起,“兔妈妈”与小兔们抬萝卜回家。
小兔乖乖(二)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 看图欣赏故事,感知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大灰狼、兔子之间的对话。
2、 通过讨论,感知聪明勇敢的三只小兔子,初步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3、 乐于参与表演,体验与同伴一起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兔子乖乖flash一套,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小兔子,兔妈妈,狼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欣赏视频小兔乖乖,引出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曲,一起来听一听。
师:这首歌曲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看图欣赏故事《小兔子乖乖》,感知理解故事。
(一)完整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
教师:故事里面有谁?三只小兔子叫什么名字?
(二)分段欣赏,理解内容,学习对话。
1、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三只小兔子是怎么做的?
教师:兔妈妈敲门的时候是怎么唱歌的?小兔子听见妈妈的声音,他们会做什么?
幼儿一起学唱:小兔子乖乖的歌。说一说:小兔子呼唤妈妈回家了的语??
2、第二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大灰狼想吃小兔,是怎么唱的?(捏着鼻子唱)小兔们又是怎么说的?想到了什么办法对付大灰狼?
三、围绕重点进行讨论、帮助幼儿感知理解故事,学会自我保护
教师:当妈妈外出不在家的时候,为什么兔妈妈要小兔子把门关的紧紧的呢?
教师:你喜欢小兔子吗?三只小兔子是勇敢的聪明的小兔子吗?
教师: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
四、表演《小兔子乖乖》。
小兔乖乖(二)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是让幼儿理解活动区大小与容纳人数的关系,重难点是在游戏中学会遵守活动区域人数限制的规则,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尝试用协商的方法调节人数。
目标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会解决场地大小与人数多少的冲突,用协商或主动谦让的方法调节人数。
2、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大型玩具小火车一辆,纸盒做的山洞4个,大灰狼头饰一个。
2、大班幼儿3名,1 人在火车头扮演司机,1人在火车上扮演乘务员,1人扮演大灰狼。
活动过程:
游戏“小兔乖乖”。老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小兔。
1、以游戏口吻,告诉小朋友:“今天妈妈带你们坐火车去旅行,火车上每节车厢只能做4人,如果哪节车厢超过4人,火车就开不动了。”兔宝宝自选车厢,当一节车厢的人数过多而拥挤时。司机和乘务员要及时提醒“乘客”,互相协商,调换车厢,解决拥挤问题。
2、火车到站了,兔妈妈带着小兔在草地上采蘑菇时,“大灰狼”出来了,兔妈妈招呼兔宝宝们快钻进山洞。没有钻进大小合适的山洞的小兔就会被大灰狼捉住。
3、组织幼儿讨论:
1、问:“火车为什么开动了?怎样乘坐火车才合适,火车才能开?”
2、问:“那只小兔为什么没能钻进山洞?这个山洞人多了挤不下去,应该怎么办?”
[点评: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幼儿再次活动积累经验。]
3、教师:
教育幼儿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要学会谦让,学会协商的方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活动延伸:
幼儿分组玩开火车或开汽车的游戏,巩固强化初步建立的规则意识。
日常教育活动渗透:
幼儿在区角活动、游戏中引导幼儿协商解决人员调配问题。
创新方法与策略: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学习掌握规则,寓教于乐。
小兔乖乖(二)教案篇5
游戏目标:
1、喜欢唱歌、表演
2、愿意和同伴分角色来表现歌曲
3、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唱准旋律、激发幼儿喜欢参加表演。
难点是幼儿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要分角色来扮演大灰狼、小兔子、兔妈妈,并且尝试用不同的表演来表现歌曲。
游戏准备:
1、"小兔子乖乖"的录音磁带
2、小兔子、兔妈妈、大灰狼的头饰
3、小房子一座
游戏过程:
欣赏——创造——表现
1、欣赏
教师可按排多种途径提供幼儿欣赏作品,如图书、音乐欣赏、看教师表演。其中在指导音乐欣赏时,尤其是要让幼儿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熟悉旋律。
2、创造
让幼儿在角落活动中尝试分角色来表演歌曲。
说明:小班幼儿较善于独自一个人的表演,要尝试分角色表演需要教师共同参与他们的角落活动,也需要教师提供如头饰、小房子等道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活动中不断地点评幼儿的表演,使他们彼此之间更默契,使他们的表演更精彩:如:点评幼儿能按角色的变换唱准歌词;点评小兔妈妈的声音真好听,像妈妈的声音;大灰狼的样子真可怕……
这一创造活动可在角落活动中按排二周左右,引导每一位幼儿都来尝试与同伴合作,都要尝试表演。
3、表现
(1)教师可利用每一次角落活动的讲评,作为幼儿表现的舞台,让参与表演的孩子有表现的机会,让没有参与表演的孩子有欣赏的机会。
(2)利用集体活动让幼儿共同尝试分组分配角色参与表演,这样教师也可以在这一时间里给予孩子一些共性问题的指导:如根据情节根据歌词用不同的声音刻画不同的形象,如激发幼儿都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各自的形象。
(3)教师即兴表现歌词,利用孩子们中间的"闪光点"分角色表现歌曲,让幼儿进一步体会,激发再尝试的欲望。
小兔乖乖(二)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