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就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黄鹤楼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黄鹤楼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教案篇3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感悟古诗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多媒体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好朋友吗?如果你和自己的好朋友快要分别了,你心情会怎么样呢?面对将要分别的朋友,你会想些什么?你会说些什么?(让学生举手回答或指名回答)
2、师:同学们,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课题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齐读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李白的老师,朋友,他们常常在一起对酒吟诗。李白非常仰慕孟浩然的才华、人品,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生字的字音,看清字形。(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非常认真,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读得很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5、师:一起来一遍。(学生齐读全诗。)
6、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7、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生字教学。
hè mèng líng
鹤:(黄鹤楼)(丹顶鹤)孟(孟浩然)(孟子)陵(陵墓)(广陵)
cí wéi
辞(辞别)(辞职)唯(唯一)(唯独)
四、朗读古诗,理解内容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送别
之:到,去
广陵:今扬州
(2)(读第一、二行,指名讲诗意。(1-2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老朋友,本诗中指孟浩然
辞:辞别烟花三月:形容花开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下:去
诗意:老朋友在黄鹤楼上向我告别,在这春暖花开的三月里,他要去美丽的扬州。
(3)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单独的一条船
远影:远远的影子
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消失了,没有了
唯:只
见:看见
天际:天边
诗意:一只小小的帆船离我越来越远,飘到蓝蓝的天空与清清的江水连在一起的地方,一点影子也看不见了,只有滔滔的江水流啊流,流向天边
(4)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教师引导。)
五、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1、师:大家说得真好!请再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就能明白烟花三月的景象了。(出示课件中的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真漂亮!
4、师:是呀,在这古老美丽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做画。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诗中提到“孤帆”,是不是长江上就只有一艘小船呢?
提示:不是,因为李白一直盯着朋友的那只小船,眼里根本就没顾得上看其他的船,说明他非常舍不得让朋友离开自己。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表现出来。
(3)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看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老朋友的身影;看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4)师:李白独自站在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因为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友谊深厚”。
六、背诵古诗
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齐背这首诗。
七、小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1、出示板书设计
2、播放并欣赏媒体资源中的歌曲《黄鹤楼》。
八、作业
1、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面对好朋友要离开自己了,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说出来,课后写下来。(教师播放多媒体资源中的歌曲《知音》。)
2、课后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3、学唱歌曲《黄鹤楼》。
黄鹤楼教案篇4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教案5篇相关文章:
★ 班会教案模板5篇
★ 山羊跳教案5篇
★ 桃花笑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