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规划,教师可以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优秀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下面是就职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学前班数学教案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1—2;2、理解它们表示的数量;3、会用手指头表示1—2;4、会写1和2;
教学重、难点:
写1和2
教学准备:
课件、贴纸、数字卡片1—2、可数的物件教学时间:学习1—220分钟,写1和2 15分钟,5分钟互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师:小朋友们会数数吗?那你们知道数字还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吗?(阿拉伯数字)那你在哪见到过数字?(出示课件)2、师:从今天起咱们就要来学习这些数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咱们要来比一比看一看,看谁的`数字学得好!
二、新授1、师:请小朋友伸出你们的手指。你们知道哪个手指表示1吗?那你觉得哪个手指做起来最舒服?那我们可以用食指表示1。谁会写1,那就更厉害了。(指名)2、齐读,指名读。
3、师:1像什么?(1像铅笔来写字)(出示课件)4、(出示课件)咱们来数一数5、师:这有几只小鸭?(出示课件)引出2有谁会写2?(指名)(齐读)6、师:2像什么?(2像小鸭水中游)用手指怎么表示呢?
三、巩固练习1、请生用手指表示数字。
2、请生用点点表示数字。
3、请生来带读数字。
4、请生写1和2。
四、作业写1和2各20个。
教学反思:
大部分孩子上课开始慢慢懂规矩了,基本消灭乱走动现象。1和2大部分写得不错。4、5人动作较慢,2、3人不会动笔。重要的是把习惯培养好了,再开始慢慢教学。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各种材料中,找到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
2、能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探究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活动重点
能够在各种材料中,找到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
活动难点
能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探究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1、四张桌子,每一张桌子上滚动的东西都相同;各种薯片桶,露露瓶,乒乓球等。
2、硬币、长方形纸、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一)谈话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们来玩一个寻宝的游戏,我的宝物有一个神奇的本领——会滚动。
(二)幼儿玩准备的玩具,教师参与活动,并和幼儿进行交流
(三)请幼儿说说哪些东西会滚动,并示范给小朋友们看一看。
二、区分能滚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一)让幼儿再次玩一玩能滚的物品,玩的时候向不同的方向滚一滚、挡一挡,将各种能滚的物品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二)根据特征逐一排除,最后找到球体。
小结:最后,我们找到的宝物是球,总结球体特征。小球会滚动,放在地上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不管从哪个方向看上去都是圆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球体。
三、根据特征找出圆柱体
(一)你们找到了第一件宝物,还想找出第二件吗?它两头都是圆,从上到下一样大,竖着放看起来像柱子,请小朋友到教室的“牛牛餐厅”去找一找。
(二)老师总结圆柱体的特征,两头都是圆,竖着放看起来像柱子,从上到下一样大,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圆柱体。
四、游戏“玩一玩,变一变”
分组操作:
1、把许多硬币变成圆柱体。
2、把长方形纸变成圆柱体。
3、把橡皮泥变成球体。
五、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圆柱体
师:今天我们玩的很高兴,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球体的物体?
让幼儿找一找。活动结束。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回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与操作了解秒针、分针、时针的运行关系。
2、认识整点、半点及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3、在活动中诱发幼儿形成遵守时间与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有关各种时钟的幻灯片;时钟一面,可活动钟面一只;表示7、8、9、10点钟的钟面各一只,时间记录卡各一张。
2、学具:幼儿观察记录表每人一份,活动钟面每人一份;实物时钟4只。
活动过程:
一、调动已有经验,回忆相关知识。
1、前段时间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了有关时钟的调查,知道时钟有好多好多种。现在请你看看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钟,看看你认识它吗?
2、依次出示幻灯片,幼儿讲名称。
3、刚才我们所见到的只是时钟家族的一部分,它可能还有其他的种类,我们以后再来探讨。
4、上次我们已经认识过钟面,来告诉家,最长的针叫(秒针),有点长的针叫(分针),最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字(12),最上面的是数字12,然后依次是1、2……11。请你好好回忆一下,时钟里的指针是朝哪一个方向走的?(1……12)对了,这样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
二、交流调查表,说说自己在什么时间,正在干什么?
1、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你知道我们人为什么要使用钟吗?
2、钟与我们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前几天我们小朋友已经做过了一个调查,将自己活动的时间记录了下来,现在请你拿出自己的调查表,说说你在什么时间在干什么?你只要说出长针在几,短针在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好我们先自己说。
3、谁愿意上来说给家听。(请34个小朋友上来说)。
4、说的真好,钟面上的指针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它们在运行中有什么关系呢?
5、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时钟,请你看看里面有几根指针,(两根)你猜猜看是哪两根针呢?(分针与时针),那秒针在哪儿呢?听(滴答)声就是秒针在跑。那他们两在运行时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我们小朋友们去玩一玩,看看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注意,拨指针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顺时针方向拨。
6、说说看,你们都发现了什么?说的真好,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表示一个小时。
7、那么长针、短针指着的数字又是表示几点钟呢?别急,老师来向你们介绍。
三、认识整点、半点以及它们的记录方法。
1、好,先请你们听一个好听的故事。
2、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小明秋游》,边讲边出示相关时间的钟面。
3、讲述后提问:
1)、小明去秋游了吗?为什么没去成?
2)、他该几点钟起床,他是几点钟起床的?
3)、小明到幼儿园是几点钟了?
4)、他为什么会迟到,他是几点钟睡觉的?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⒈能正确的感知数字7,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⒉能安静的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能情绪愉快的参加小组活动的习惯。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黑猫警长》、老鼠卡片若干、小河若干条。
活动过程㈠游戏捕鱼⒈教师:今天天气真好,猫妈妈带你们一起出去玩吧!看我们来到哪里啊?(小河)让我们一起来钓鱼吧!
⒉个别幼儿讲述钓了几条鱼,并送到相应的篮子里。
⒊集体送鱼。
??认识数字7⒈教师:小鸭子想吃鱼,我们看看来了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和小鱼哪个多?小鸭子能吃饱吗?那有什么好办法?《添上一只鸭子》,又游走一只小鸭子,现在哪个多?要让他们数量一样多有什么好办法?《去掉一条鱼》
⒉教师:数字7象什么?数字7除了表示7只小鸭还可以表示什么?
??游戏猫捉老鼠⒈教师:听,谁的声音?(老鼠)教室里有许多的老鼠,请宝宝帮忙用添去的方法抓身上幼个点子的老鼠。
⒉幼儿操作㈣听音乐玩游戏(猫捉老鼠)教学反思: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学前班数学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餐厅里的数学问题8课时
第二单元:游乐园里的数学问题14课时
第三单元:市场里的数9课时
第四单元:商店里的计算12课时
第五单元:教室里的测量5课时
第六单元:总复习6课时
课时数共54课时
二、学生情况简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学会数学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三、本册教材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1~4的30句乘法口诀。
2、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熟练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要爱护人民币。
5、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
6、用划正的方法整理数据,将数据填入表格中,通过涂色等活动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二)数学思考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联系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身边的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观察、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
2、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有初步的经过思考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有初步的与同学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乘法的含义,熟记1~4的30句乘法口诀。
2、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熟练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研读教材,抓住重难点,设计的活动要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3、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4、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多与后进生谈话,关注他们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辅导和表扬,树立他们学习兴趣的愿望。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6、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7、作好组内教研,交流教学心得。
六、课时安排
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间授课内容课时
12.9—2.13餐厅里的数学问题、20以内退位减法(一)5课时
22.16—2.2020以内退位减法(二)、练一练一、练一练二5课时
32.23—2.27加法和减法、练一练三、整理与应用一、智慧乐园5课时
43.2—3.6游乐园里的数学问题、认识乘法、2的乘法口诀、练一练四5课时
53.9—3.13100以内的数(一)、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一练五、3的乘法口诀5课时
63.16—3.203.16—3.205课时
73.23—3.27练一练八、整理与应用二、智慧乐园二认识、100与整十数5课时
83.30—4.3100以内的数(二)、找规律填数、比较数的大小、练一练九5课时
94.6—4.10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练一练十、整理与应用三5课时
104.13—4.17商店里的计算、认识人民币、几元几角、进位加法(一)5课时
114.20—4.24练一练十一、练一练十二、退位减法(一)、练一练十三5课时
124.27—5.1练一练十四、乘减、练一练十五5课时
135.4—5.8整理与应用四、智慧乐园三、教室里的测量5课时
145.11—5.15认识厘米、量长度、认识米、练一练十六5课时
155.18—5.22智慧乐园四、总复习5课时
165.25—5.29总复习5课时
176.1—6.5总复习5课时
186.8—6.12期末复习5课时
196.15—6.19期末复习5课时
学前班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1、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2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几张图片,了解身边的物体,引入长方体的学习。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新知探究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练习。
请你判断对错。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3)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12条棱可以分成6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巩固提升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1)这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5)厘米。
(2)这个长方体中棱长是5厘米的棱有(8)条。
(3)这个长方体的右面是什么形状?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长方体的右面是正方形,和它相同的是左面。
(4)前面是什么形状?和它相同的面有哪些?
前面是长方形,和它相同的面有后面、上面、下面。
3、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学前班数学教案优秀6篇相关文章: